《道德经》试题及答案1

2023-12-08 22:00: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道德经》试题及答案1》,欢迎阅读!
道德经,试题,答案

《道德经》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5)

1、见素抱朴: 见:现,呈现,推出。素:没有染色的生丝。这里比喻品质纯洁、高尚的圣人。朴:没有

加工的原木。这里比喻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律。“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是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

2、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意为道纯任自然,自己如此;是指效法实存之“道”所呈现的自然规律。

3、“七善”:老子提出做人七善,指“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是指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4、大象无形: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意为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行迹,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

二、问答题(30分,每题15):

1、为什么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第十二章 ?

答:缤纷的色彩让人的眼睛失去冷静的目光,美妙的音乐让人的耳朵听不到真正的声音,种各样的美味让人的味品出错,失去真正的品味。“目盲”其实不是真正的眼睛瞎了的意思,但对于圣人而言实在与瞎了无异。因为达到一定的高度,目光所及,看到的并不只是眼前的实物,还有实物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说规则,比如道。而这些深层的东西才是圣人真正想看到的。所以看多了缤纷艳丽的色彩,沉浸在对色彩的欣赏之中。这就使得目光流于表面,势必会影响对更深层的东西的探索。后面的“耳聋”“口爽”也是一样的意思。“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就是说骑马疾驰打猎,让人心情亢奋,热血沸腾,没办法保持冷静的心态。稀罕贵重的物品让人心头起了贪念,心中犹豫,心念不坚,修行停止。就像在路上看到路边有一百块钱,你还能目不斜视的一心赶路吗?你会不会有把它捡起来揣进兜里的念头?你会不会担心被别人发现?你还能保持心如止水不起波澜的境界吗?你会发现你不淡定了。所以圣人只求吃饱,满足养身的需求,而不去追求一些享受。也就是舍弃了外在的享受而去追寻大道真义追求自身修养。这一章说的大概就是外界的种种诱惑对自身修养的损害。圣人的修行必须抛弃这些虚幻的享受,才能一心修行追寻大道。而我们也要抵住诱惑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才能提高自身修养有所成就。 2《道德经》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悔之”是什么意思? 答::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老子的政治智慧是很先进的,他告诉我们什么是最好的统治者。话说在齐国,洪水冲垮了桥,一位老人被阻在河水这边。这时候晏子(齐国宰相)也要过河,就用自己的船把这位老者载到了对岸。老者过河后感激涕零,称颂晏子的盛德。这就是老子说的:其次,亲而誉之。最好的统治者是这样,发现桥被冲毁,立即组织人修好桥,无声无息地就把桥修好了。人们不知道桥是谁修的,或者说人们仅仅知道统治者很快修好了桥,或者根本不知道桥坏过。 三、论迷题(50分,每题25):


1《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你如何理解?对今天有什么意义?

答: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人在大地上生存,遵守大地万物生长作息的规则;大地承天,万物的生长繁衍和迁徙是依据自然气候的变化而进行的;自然气候,天象变化遵从宇宙间的“大道”运行;而宇宙间的“大道”,则是世间万物本来的样子。老子的学说核心是“无为”,遵从“大道”。而这句话更清晰形象地讲明了“天、地、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的难点在“自然”,这个“自然”并非我们平时说的“大自然”,天大地大,“道”最大。“道”又怎么会去遵循大自然呢?这个“自然”是指万事万物本来的样子。“大自然”这个我们现在用得很多的词是从这里衍生出来也不一定。所以前三个“法”字可以理解为顺从,而第四个法字理解为“即,是”也对。道性自然,无所法也。“自然”即“道”“人法地”:人,要遵守地的规矩,这个“地”不是地球的概念,而是古时候的天地人的地,就是《易经》中的“坤”“地法天”:地,要遵守天的规矩,这个“天”也有别于现在的天空,它是《易经》中的“乾”“天法道”:天,要遵守道的规矩;“道法自然”道的功能就是造化天地人以及万事万物的,它造化万事万物的方式方法就是“自然”,造化万事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首先,人法地,人是生于天地之间的,人要学习大地万物的秉性,例如学习水的不争,处下,不为。地法天,我们理解的地是世间万物,天是指时间的变迁,世间的万物要随着时间的变迁作出自己的变化。天法道,天指时间,道指规律,这里的理解就是,时间的变迁要符合宇宙规律,比如地球一年有四季是因为地球公转,一天有白昼是因为地球自转,时间的变迁都符合宇宙的规律。道法自然,我这里的理解是,道既然是规律,道就是效法他自己的规律,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2、你如何理解“善行无迹”《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对于我们今天有何意义? 答:善行无迹原文为“善行无辙迹”,意为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痕迹。出自第二十七章,本章中,老子把自然无为的道理,应用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他以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等为喻,说明人只要善于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政,能够按自然规律办事,则无需多费周折,就能得到无可挑剔的结果。此外,老子还进一步对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等作了发挥,强调若“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则“虽智大迷”。文中,善行可以理解为善于行走、善于行动、善于做事。善于做事的人,不求彰显、不求扬名、不求立功,不需要也不在意是否能够留名,更不会给人留下什么把柄。善行是顺应自然的结果,是高明的、自化的、无形的,自然就不会留痕迹。老子还认为,人无弃人,物无弃物。有道的人能准确认识世间所有的人和物,找到其可用之处,使其在世界上发挥作用,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世上众生万物皆有其存在意义,无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可以相互借鉴、学习的。有道的人手中无弃人无弃物。天下的善人、不善人,善物、不善物,皆有其用处;善者为师,恶者为资,一律加以善待。对于不善的人,不加鄙弃,既要劝勉、诱导他,也要以其不良行为作为鉴镜,避免重蹈覆辙。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看问题,不可浮皮潦草、粗枝大叶,亦不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可妄自尊大,恃才傲气。这不仅是对执政者说的,也是对每一个社会精英的要求。他们应当做到民胞物与,应当不抛弃、不放弃一人一物,应当善用人、物之长,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是深刻的、内隐的大智慧,这样才能得到拥戴,受到欢迎和热爱。循道而行,主动探索事物的规律;用人之长,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平等待人,不恃才傲物沾沾自喜。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6e224ee49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a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