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人才观

2024-03-18 09:20: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曹操的人才观》,欢迎阅读!
人才观,曹操的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曲三国,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诸葛孔明的智慧和忠、关云长的义薄云天,曹操的野心勃勃、刘皇叔的苦心孤诣都是荡气回肠,令人动容。然而纵观三国兴衰,天下大势和人才的流动是分不开的。正所谓:“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中国自古就有尊贤爱才的传统,春秋战国之际,天下七分,为问鼎中原各国更是招贤纳士,但唯有秦国始不拘于宗族,地域之观念,重用多国之人,得之以助得一统天下。

三国之际,天下三分,人才的流动更是关乎国家之兴衰。我们从小就知道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爱才之名远扬。但是三国中,曹操也是一个极其爱才之人。 一、

广招才士,求贤若渴

说起曹操的求贤之人,我觉得不得不说便是他的《短歌行》(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诗中句句都说出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求,想将天下英才都收归己有之心。曹操一生曾针对不同情势,用发布过三次“求贤令”,且是用官方文告。这是曹操招揽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横槊赋诗之英雄气概已经让人生佩,且吟诵的乃求才之诗,其心可知。第三十回中许攸弃袁绍来投奔曹操时,“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重视人才,才使天下英雄往之,且为其拼死效力。 二、

不拘一格用人才


十八路诸侯会合讨伐董卓,华雄得势,关羽请求前去一战,但诸侯中皆以之低,有曹操提出:“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相对来说,曹操是有眼界之人。他能力排众议,不囿于身份,用人唯才。陈琳曾替袁绍起草檄文笔伐曹操,操攻破冀州后俘获陈琳,身边之人劝操杀之。操怜其文采,赦他不死,命为从事;对说过:“可惜当日火不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的张辽也亲为解绳索,收入己帐;庞德原为马超心腹,后降曹操,曹操也能信任他,教他做先锋。由此看来,曹操的心胸并不是像常人所言之狭窄,反而是有一种敢于用人,不念旧恶,化敌为友之心。这位魏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力量。

而且曹操不杀败将之军,能为国家保留人才。而一方面,经历过败战的将领有些并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对手过于强大。他们能够积累经验,继续为国效力。另一方面,败将之军更为谨慎,且待罪立功的心理更为强烈。若主宽待之必将感恩戴德,更为忠心。曹操则做到了这点。曹仁、李典被刘备连败五次,失掉樊城,回许都见曹操,泣拜于地请罪。曹只说了一句“胜负乃兵家常事”,而未去深究其罪责。夏侯惇被诸葛亮在博望烧得焦头烂额,回许昌自缚见曹,伏地请死,曹释之,并说 “汝自幼用兵,岂不知狭处须防火攻”。曹操根据事情,体谅部下。反观孔明在六出祁山时斩马谡,杀陈式,不容败将,虽也情有可原,但是不显宽厚。 然而人无完人,就算曹操再怎么求贤若渴,他在有的时候还是显示出来其在人才任用时候的弱点。有一点有些滑稽的便是以貌取人,张松在投降曹操之时,操见其长相猥琐,又因言语冲突就下了逐客令。这让曹操失去招揽蜀中才仕的好机会。还有就是不及德才网罗人才,虽然此法能招揽更多的人,但是不免有品德低下之人,后患无穷。像华歆、王朗等,虽然很有才能,却品德低下,沉醉于荣华富贵,最终难免祸国殃民。

但总的来说,曹操重视人才的观念还是值得我们去肯定。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7453e89b84ae45c3a358c3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