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解读

2023-02-18 09:39: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道德经解读》,欢迎阅读!
道德经,解读

吾观道

“道可道,非常道”,这开篇一句,就把这五千字的《道德经》的中心思想阐述的一清二楚。什么是道?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道又是有无相生的存在形态,为何这样说?因为道始终存在于我们身边,但是我们又却难以用文字的形式将其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我们只有融入自己的思考,才能建立起对道的认知,只有用心去感悟,才能理解道的真谛。

道是天地间最原始的事物,是老子《道德经》中最核心的思想,体现出老子哲学的精髓。老子主张以辩证法来观世界,遵循自然的规律,以无为的方式行事,超然独立于现实之中,可谁又能如此?

道,有无相生,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母。《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而第二十五章中说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万物,而又取法于万物之自然,这体现出老子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老子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而非天下唯我独尊。这在我们中国的传统艺术有所体现,你看那中国传统水墨画,虽然只有一种黑色,但是我们却能用这仅有的黑,勾勒出万事万物的形态,而不失其精神。刻画出它自然而然状态,不刻意雕琢,将自我融入到所描绘的对象中去,物体与本体合二为一,达到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精神状态,展现出物体的生命力,这不就是万物与我为一的体现?

现代不乏有人自以为是,认为人能够主宰世界,肆意挥洒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同时违反自然应有的规律。对待自然,我们不应该怀着敬畏之心吗?没有人类能够主宰自然,自然也不会干扰我们人类,人与自然应是和谐统一的。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然,人之道,亦是自然之道,人与自然共生,相依,人之道顺应自然之道才能共同发展。反之,逆其道而行,愚也。脱离自然,走向它的对立面,孤傲自大,凌驾于自然之上,终将导致祸患横生。为何不能放下唯我独尊的执念?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一思想,就是提醒我们放下执念,保持自然万物平等的心态,顺应自然,将自我融于万物,追随万物生长,不干涉自然应有的规律,这与老子“无为”思想无异。无为而无不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自然而为,这是道的根本规律。让事物按照本身的必然规律,不加干涉任其发展,不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这样的行为,才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无为论也在告诉我们,要以平等的心态为人处世,与世无争。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的善就在于它供万事万物生长,泽被万物,但不会自恃利万物而居高地,不会争夺名利。然而现实之中有多少人沉沦于世间的勾心斗角,又有多少人在名利面前失去自我。仔细想来,为何要如此?追名也好,逐利也罢,这名与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为何就偏偏放不下对它的执着?何不试着与世无争,一路且行且长歌?与世无争并非消极待世,而是一种睿智的选择。我仍然记得很喜欢杨绛先生翻译的那句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英国诗人兰德的作品中的句子,也被无数人奉为经典,这句诗字里行间透露出在浮躁喧嚣的社会中那种不染尘世污浊的淡薄与从容。是啊,我们并非永远的存在于世间,与其耗费精力去争夺,最后得不偿失,不如看淡世俗,不想不争,无为而为!

道,柔以胜刚,是不变的人际智慧。“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告诉我们,人活着的时候是可以灵活变通的,就像水一样,不为外物所形,总处于柔弱一方,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天下莫柔弱于水”。人死去了以后,身体就如石头一般僵硬,不能行动。草木也是一样,生来柔弱,死后干硬。所以刚强的事物属于死亡,灵活


柔弱的事物,才能够生长。强大的事物总会处于发展的下端,柔弱的事物才能处于上端。因此我们不能太过强硬,太过强硬反而不利于我们的发展。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实例印证了这个道理。比如在某公司团体中,若管理者太过强硬,总是对下属施加压力,下属必然没有主动工作的意愿,他们愿意工作下去只是生活所迫,可以说这样的公司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再比如现在的家庭之间,想要和和睦睦的生活,就应该学会“身居下位”,朋友之间亦是如此。这并不是指要低三下四求别人怎么样,而是放低姿态但不贬低自己。老子还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低下的态度和刚强的态度相差什么呢?确实不相差多少,当管理者学会把姿态放低时,他的下属遇到这样的管理者也就不会有厌烦情绪,自然就会把本职工作完成;当家人之间不会针锋相对时,家庭关系自然就会有所转变;当朋友之间不再争强好胜,能够相互包容体谅时,那种僵硬的关系自然会被打破。

以柔胜刚这一哲理并不仅仅局限在人际交往之中,观我大中华传统武术太极拳,可谓把以柔胜刚展现的淋漓尽致。太极拳讲求的是以柔克刚,即以柔化刚,刚柔并济,遂以克刚。太极拳的这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弱胜强的观点和老子的思想并没有太大区别,因为这就是道,老子只是用语言的形式把道展现出来,而太极拳则是用动作来体现,这就是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融通于各个方面,这不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吗?武术不懂,我们就来说说我们离不开的水,水至柔至善,可水虽柔软,却又无坚不摧。石头足够坚硬,可最终还是会被柔软的水滴贯穿,这告诉我们坚硬也并非能够持久,而正是因为坚硬,才会始终用坚硬的一面来面对一切,所以当坚硬不足以对抗所有的事物时,最终会被破坏;而柔软正是因为柔软,所以当面对比自己坚硬的事物时,选择以柔克刚,终能战胜强大。现实也同样如此,一个人想要变得强大,就得保持柔弱,谦虚谨慎,如若暴露出自己的刚强之态,则会变为众人攻击的对象,再想变得强大就难上加难。因此,知雄守雌才是最好的获胜法宝。

道,正言若反,是明智的思维方式。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这样的话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可不少见,比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等等。什么是大智若愚?它就是真正的智者不会刻意显露出自己的智慧,在应该明白的地方明白,在不需要明白的地方,装傻也不为过。何为大巧若拙?它就是最好的办法,看似很拙笨,但却是最实用的,而不是什么投机取巧。这两个例子已经可以充分的说明什么是正言若反,可这“正言”和“反话”两个彼此对立的事物怎么会是相似的呢呢?这其实是一个逆向的思维方式,这正与反互相联系,体现了事物的对立与统一。就比如水,水性至善至柔,但它却能无坚不摧。这是水的自然规律,万事万物同样遵守这样的规律,这就是道。“反者,道之动”,揭示了道的运转具有规律性,会在事物的正与反之间转化,因此正与反必须相互依存,不可能只存在其中一种,有正必有反,有好必有坏,有善必有恶。这微妙的关系被老子所洞悉,这就有了正言若反。所以我们应该用辩证性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事物,万事不要只看表面,要深层次的挖掘事物的正与反,判别正与反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上是我个人对《道德经》的认识,因此我的观点也可能不正确,毕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且与老子的那个时代相隔如此久远,谁也不能保证对道的认识与老子完全相同。每个人对道的认识都见仁见智,这也说明了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们只有用心去参悟,才能对道有所了解。以前我总认为那些所谓的国学经典晦涩难懂,但是通过这个课程,我改变了这个看法,而且我对老子的思想有更深的认识,学会了许多人生智慧。这些思想是前人留下的精神宝物,虽然时代久远,但在现代仍然有很强的实用意义,我们应该吸取精华,并且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84b1bafe7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d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