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教育信条》笔记

2023-02-28 21:07: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我的教育信条》笔记》,欢迎阅读!
信条,笔记,教育

读《我的教育信条》笔记







杜威,美国实用主义教育者,主张以儿童的天性出发,尊重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强调“做从中学”。他在《我的教育信条》里面分为五条具体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分别是教育是什么、学校是什么、教材、教学方法的性质、学校与社会进步。

下面是我对文章一些片段的思考和感悟。

“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

教育其实从人一出生就开始了,只是有自觉和不自觉之分。我们一般理解的教育无非是学校教育其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人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养成有很大的决定作用,家庭教育的成败影响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陈鹤琴在《家庭教育写过,“不懂教育方法的父母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个人生课堂,从小到大,我们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家庭中,不管是有计划还是无计划,有意还是无意,孩子都在接受父母的教育。不管是什么形式,在什么时间,都是父母用自身的教育子。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会伴随着孩子的一生,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正确的早期教育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

“唯一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于儿童的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所在社会情境的各种要求引起的,这些要求刺激他,使他以一个集体的一个成员去行动,使他从自己所属的集体利益来设想自己。通过别人对他自己各种活动所做的反应,便渐渐明白这些活动用社会语言来说是什么意义。

这段话中有两点。一点是和我们现实相对的说法,儿童是天生有能力的,而教育要做的是尊重儿童的天性,把它释放出来,而不是外在的压力,把一些东西灌输儿童,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得到死知识,并不是活用变成自己的能力。这种说法对我们来说真的新颖,杜威说“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除了教育者的努力是同儿童不依赖教育者而自己主动进行的一些活动联系外,教育便变成外在的压力。这样的教育然可能产生一些表面的效果,但实在不能称它为教育”中国的教育恰恰违背了这一原理,有一种说法,“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教育就是园丁在上面画画。儿童并不是白纸,他们有自己的天性,而现在中国的教育恰恰是破坏这一天性的过程。这种教育是强调书本,用压力强迫孩子去学习,从而产生厌学等不良影响。很多学生丢掉书本就把知识还给老师了,比如就像我们,高中的历史知识很多都是死记硬背的,在脑中并没有形成具体生动的印象,在大学很多基本常识都已经忘记差不多了。而历史的学习离不开最基本的历史常识,这对我们学习历史是很不便的。这种“填鸭式”的方法没有使学生得到学习能力的培养,反而减弱了学习的积极性,破坏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还有一点是教育即生活。一个孩子出生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儿童呀呀学语由于别人对他声音的反应,渐渐明白呀呀的声音的意思,呀呀的声音逐渐变成声音清晰的语言。教育来源于生活,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社会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而现教育脱离了生活,也就违背了教育本质的意义。教育最根本的东西就是让孩子在这个现有的社会中健康成长,学会生存,和其他人一起享有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从而获得刚好的发展。


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它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废。否则,不良的后果将随之而来,这两者,心理学方面是基础的。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

这由不得让人想到了当今社会的政治教育,教科书里面充斥了各种道德和政治的说教,结果培养出的一大批缺乏基本道德素质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可以说是思想的奴隶,一个人没有自己完全的思想,又何来谈创新和发展。而社会道德由来的问题随之而来,食品安全问题,还有借保钓名义的打砸枪等犯罪事件,这些值得反思,社会发展程度越高,道德水平就越低下么?而教育是不是出现了问题,能不能改善呢?我觉得这与教育的失败有密切的联系。尊重儿童的天性和承认他本身具有的能力是前提,而不是让儿童去接受某种定型的社会。我们不知道儿童的本能和倾向是什么,在这些还未转化为与社会相适应的事物之前,我们能做的就是提供充分发挥其能力而得的适应。这就是教育的目的吧,并不是到到某个特定的目标,以前高中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就说好好学习,将来可以考上一个好大学,这也并没有错,可是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上个好大学,有一个好工作。学校呢,也是把认为有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们,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产生思维的依赖性。社会的不断发展已经让人认识到有一个好成绩是不能满足好工作的条件的,而是能力。教育是什么,“准备儿童使其适应未来生活,那意思便是要使他能管理自己;要训练他能充分和随时应用他的全部能量;他的眼、耳和手都成为随时听命令的工具,他的判断力能理解它必须在其中起作用的周围状况,他的动作能力被训练能达到经济和有效果地进行活动的程度”,这个也许就是适应社会的能力吧,而教育就是让人具备。教育的本质就是从儿童的天性出发。

“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在这种社会生活的形式里,凡能有效地培养儿童分享人类所继承下来的财富以及为了社会的目的而运用自己的能力的一切手段,都被集中起来。因此,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学校呈现的对儿童来说应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学生需要的不是书本上冷冷的知识,而是通过生活的形式来实现教育很多时候,我们都有疑惑学习这些科目和我们现实的生活的联系仿佛脱节。 然后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们学的知识在生活的社会没有用处,而形成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状况。学校只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应该作为简化的社会生活。作为继续在家庭生活和邻里、父母相处一样自然。而不是沉闷呆板的。知识本身就是生活经验的总结,而掌握知识是要把学到的运用到生活中。而现实中的学校,则是作为一个传授知识、完成课业、养成某种习惯的场所。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曾经一些很了不起的科学家觉得在幼儿园的学习是最有用的。老师和学生都是社会整体中的一员,而老师只是作在有较多经验和成熟的学识的依据上来选择对儿童起作用的影响,而不是强加某个概念,这个也许就是老师的个人魅力吧。

“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

中国教育教出来的孩子基本是一个样。过分强调工具性,却忽视了人文性。比如学习语言,交流的机会太少,很多都是做题。文字能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可是不能锻炼一个人在许多人面前演讲的能力,当然语言交流也有局限性。语言是用来交流的,从出生我们就开始了语言的学习,在交际的过程中形成了思维能力和逻辑判断力。学校会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可是在这样的学校环境下,学生思维定势,没有创新,学生学来的除了能去考试外没有别的。回到了一种状态,好好学习是为了考一个好大学,然后找一个好工作。很多学生就这样变得缺乏兴趣和探求欲望,而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给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8c637abd7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a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