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赋

2022-03-29 10:03: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登楼赋》,欢迎阅读!
登楼赋

第十三讲 补充

一、《七哀诗》 王粲

1、作者简介: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才思敏捷,年十七,授黄门待郎。董卓余党李傕、郭汜混战,长安大乱,他去荆州投奔刘表。因其貌不扬、落拓不羁而不受重用。客居荆州十五年间,时抒思乡之情。《登楼赋》即作于此时。刘表死后,他劝刘表的儿子刘琮降曹,后任丞相掾、军谋祭酒、待中等职。死于征讨孙吴的途中。在建安七子中,他的诗赋成就是紧高的。因为他遭乱流离,所以诗文较能深刻地反映社会的动乱、人民的苦难,情调悲凉。《七哀诗》《登娄赋》是他的代表作。有辑本《王侍中集》 2、题解:《七哀诗》,是一种中国传统诗歌体裁,起自汉末,以反映战乱、瘟疫、死亡、离别、失意等为主要内容。《七哀诗》是民众生活的写照,与宫廷诗相对应,有鲜明的民间色彩。汉代的建安七子王粲的《七哀诗》为最早,其中《西京乱无象》一诗,最能代表汉魏风骨,堪称典范之作。

《七哀诗》表达了诗人谴责军阀作乱,同情人民痛苦,希望国家安定的进步思想。这一主题,是结尾四句点明的。这首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既有“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概述,又有饥妇弃子的典型事例的刻画,这样忠于现实的抒写,使全诗的悲剧气氛更加浓厚 3[译文]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4:内容分析:赏析《七哀》,大概是当时的乐府新题。所谓七哀,是表示哀思之多。 《七哀诗》今存三首,不是一时之作,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后代都把它作为最能代表建安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五言力作。公元192年,大军阀董卓被杀后,他的部将李傕、郭汜攻破长安,大肆烧杀抢掠,李郭二人又互相混战,造成一场空前浩劫。王粲在南下避难,逃离长安不远的路上,目睹了一幕悲剧,心中无限酸楚,便把这件事如实地反映了出来,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诗的开头两句概括在交待当时的局势。乱无象正是军阀横暴,民不聊生的概括。诗进而对这种混乱局面指出其形成,是因豺虎方遘患所致,一下子就把对祸国殃民的豺虎即军阀的愤恨表达了出来。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这四句,写作者在混乱局势下,无可奈何被迫迁移。作者本从洛阳流离长安,现又要离开长安,故云复弃荆蛮是远离长安的偏远之地。特地指出加以点明,以显示这次委身仍是出于无奈。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尤其兵荒马乱之际,生离等于死别,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就是写出了离别时的悲痛场面。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对当时长安四周数百里内不见人烟,白骨盈积的惨象,仅用十个字就作了高度概括。无所见正是为了强调下句的白骨蔽平原。这五个字极富概括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无限伤心惨目的图景。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诗人选择了一个饥妇人由于万般无奈,只好弃子逃难的场面。草丛中呱呱待哺的婴儿,不久就要变成一具白骨是完全可以预料的,但弃子求生的饥妇人是否能逃脱饿毙的厄运尚不可知,她心中明白,等待着自己的同样是死亡。这真是惨绝人寰。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1


目击者王粲在这惨绝人寰的饥妇弃子的事实面前竟因毫无解救办法,也只好一去了之。诗最后写作者登上霸陵,回头遥望长安,伤心感叹。霸陵是文帝的墓葬,文帝时代是汉代的太平盛世,因而,下泉人既是借用《诗经》典故表达思治求安,思明王贤伯的心愿,也隐寓了对贤明的汉文帝的怀念。 二、《登楼赋》 王粲

1、题解:《登楼赋》本文是一篇著名的写景抒情小赋。主要抒写作者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全篇抒情意味很浓,字贯穿全篇,风格沉郁悲凉,语言流畅自然,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

2、内容分析:全文三段分别状影、抒情、述怀。第一段先点明登楼的原因——销忧;再详写楼之所在——清流沃野,华实累累,地势优越,影色美好。然后用虽信美……曾何足……”两句陡折,对人生遭际喟然长叹,转入第二段。

第二段作者借高远这景,抒眷眷之情; 用钟仪 庄舄之事,喻怀士思乡之心。其中向风开襟,胡马依北风之恋;促尼叹归,寓赍志未酬之恨,并启下段述怀。

末段抒发作者的志向:惧虚掷岁月,空度一生;愿驰骋才能,一酬壮志;望天下统一,王道大行。

3[译文]:登上此楼来眺望四周,暂且乘空闲的日子消解忧愁.()看这座楼宇所处的环境,此楼的宽阔敞亮很少能有与它相比的.城楼处在清澈的漳水旁,好像挟带着漳水的通津一样,城楼修在弯曲的沮水旁边,宛如依傍一块长洲而立.楼北是地势较高的广袤原野,楼南是地势低洼的湿地.北接陶朱公墓所在的江陵,西接楚昭王的陵墓.(放眼望去)花和果实覆盖着原野,农作物遍布田野.但即使(这里)确实很美却不是我的故乡,怎值得我短暂停?

(我因为生逢乱世到处迁移流亡,这种流亡生活已超过十二年.心中念念不忘故乡希望归去,这种忧思谁能经受得住呢?倚靠着楼上的栏杆来(向远方)遥望,面对着北风()开胸襟.(北方的)平原(是那么)遥远,()纵目远望,高耸的荆山挡住了视线.道路曲折漫长,河水广远而深,很难渡过.想到与故乡阻塞隔绝就悲伤不已,禁不住泪流满面.昔日孔子在陈国的时候,发出过归欤的叹息.钟仪被囚(在晋国)仍不忘弹奏家乡的乐曲,庄舄身居要职,仍说家乡方言.人在怀念故乡时心情是相同的,哪能因为失意和腾达就不同了呢? 日月如梭,时光飞逝,黄河水还没有到澄清的那一天(天下太平的日子还没到).()望国家统一安定,自己可以施展才能和抱负.担心自己像匏o瓜那样白白地悬挂在那里(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害怕井淘好了,却没有人来打水吃(有才能却不被重用).在楼上徘徊不已,太阳将要沉没.林涛阵阵,八面来风,天空暗淡无光.野兽惊恐地张望寻找伙伴,张开翅膀互相鸣叫.原野静寂无人,(只有)离家远行的人(服兵役、劳役的人)在行走不停.自己为周围景物所感触,不禁觉得凄凉悲怆,心情哀痛,无限伤感.(于是)沿着阶梯下楼,中闷气郁结,愤懑难平.(一直)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惆怅难耐,辗转反侧(内心不平静). 4艺术特色:《登楼赋》体现了魏晋抒情小赋的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A.在形式上,登楼赋与其他魏晋抒情小赋一样,篇幅短小,多用韵文,句式多样。全文人内容上可分为三段,前两段,每段一韵,第三段中间有一次换韵。句式上以六言为主,杂以四言,灵活多变。



2


B.在内容上,魏晋抒情小赋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心志,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也有针砭现实之作。

C.艺术,继承着大赋的铺排手法,但语言较汉大赋朴素得多,手法精巧灵活、风格多样,有的清丽自然,有的感情激切。写景虽然不是此赋的主体,但作者仍精心结撰,使之变化灵动,对于抒情起到陪衬、辅佐的作用;如果离开那些恰到好处、与上述情感抒发相映生辉的景物描写,这篇抒情小赋将大为逊色。

D.魏晋抒情小赋还有诗意化的倾向。《登楼赋》以抒情为中心铺采,在作者笔下,眼前景物均自然地随着感情的波澜而起伏变化。文章条理井然,用笔省净。扬雄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这是继承了丽以则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笔法创作出的抒情名篇。它代表了魏晋抒情小赋的最高成就。 即:以景物描写烘托感情,情因景生,融情入景是本文的最大特点;平易流畅,不事夸饰是本文的语言特色。

三、【竹林七贤】:中国魏晋时期7位名士的合称,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 ,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也是可读的作品。《隋书·籍志》著录山涛有集5卷,已佚。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四、嵇康诗作赏析

1、《赠秀才入军》诗共十九首,是诗人寄赠其兄嵇喜的。本篇原列第九首《良马既闲》,诗歌以雄健有力的笔调勾勒了一位戎装骑射的武士:他骑着良马,身披铠甲,左手揽弓,右手搭箭,风驰电掣般地奔驰在广阔的原野上。最后二句则正面 刻画其兄的神态:他气概非凡,直欲凌厉山河;他顾盼生辉,神采飞扬。诗中没有一句写及诗人的感情,但诗人把其兄人军后的情形想象得那么逼真, 关切之情自在不言之中了。

2《息徒兰圃》译文:将车徒止息在生长着兰草的园圃,牵着马在华山喂草。在水边的平地射着箭,在河流钓着鱼。用目光追随着高飞的鸿雁,手中弹动着虞舜创制的五弦琴。顺乎本性、无所拘束地活动于天地之间,一心探求太玄即自然之道。赞称着渔翁(庄子)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捕鱼的工具)。郢人已经死了,谁还会对你畅所欲言?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95bce46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b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