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童心唤醒爱心以爱心滋润童心

2022-04-26 23:30:0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以童心唤醒爱心以爱心滋润童心》,欢迎阅读!
童心,爱心,唤醒,滋润

以童心唤醒爱心,以爱心滋润童心

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

一个受学生爱戴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充满爱心的人。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

从古代孔子的“爱心,能勿劳乎?忠之,能勿诲乎?”到夏丐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的“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应该建立在“平等、理解、宽容”的基础上,离开了“爱”,一切的成功教育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一、平等待生 获得尊严

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这种感情,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不是为了所谓的“亲切教育”而“强颜欢笑”,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应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有些教师总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从中体验着自己作为人师的尊严。其实,这不是尊严,只是威严,真正的尊严是令学生由衷地敬重而非诚惶诚恐的敬畏。师生在人格上应该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老师犯错和学生“同罪”。 师生年龄有差别,知识有差别,身份有差别,人格无差别!

DD储昌楼

本校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乱扔果皮纸屑,曾有学生不解地问我:“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乱扔果皮纸屑,而我们的老师却可以随意地乱扔烟头呢?他们为什么不能象要求我们一样地要求自己呢?”看见了吧,孩子们的眼光是多么锐利和无畏啊!他们喜爱的老师应该具有“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当我们把自己高高在上的双眼真诚地移向学生童稚的脸蛋,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同喜同悲,同哭同笑时,学生就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了。这时我们获得的尊严,就不仅仅是教师的尊严,更有朋友的尊严,同志的尊严,兄长的尊严,父亲的尊严。

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我每天上新课的第一句不是“今天我要上的是第*课”,而是“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好不好?”无形中学生就会觉得老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人师,而是他们学习上的伙伴,这样就很容易地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课堂上偶有板书书写错误被学生指出时我会诚恳地向学生道声谢谢,由衷地表扬他们眼睛的犀利,他们会因为老师的一句真诚的表扬而更加用心地去寻找“错误”;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字,我便坦言:“对不起,我也不认识这个字,让我们一起来查查字典,好吗?”孩子们有着天使般纯洁善良的本性,他们不会因为老师的一次“不知”而否认你的教学,恰巧是你的“坦白”,让学生于瞬间感悟到老师的“人性”,老师不是“神”,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和他们一样,也会有“不知道”的时候,师生的


心灵贴得更近了。当作为教师的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朴素的真理-DD 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二、走进心灵 理解童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相容。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要把自己当作是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教育学的人”只有真正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你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在你眼中的种种所谓“不可饶恕”的事。当学生大汗淋漓地跑到教室门口喊声“报告”而遭到斥责时,那张欲言又止的嘴在告诉我们――他需要理解;当学生之间打架斗殴你不分青红皂白将他们一顿臭骂并说要通知家长时,那个冲出办公室大门的倔强的背影在告诉我们――他需要理解;当他由一个聪明上进的优等生变成一个懒散松懈的后进生时,他那双无助、忧伤的眼神分明告诉你:他的家庭正遭受着极大的变故,他正承载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世上的很多事情都有缘由,而我们教师所欠缺的,正是找寻缘由的耐心和毅力。一位名人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一座宝库。”能否挖掘出这座深埋地下的宝库中的财富,关键就看挖掘者的耐心和毅力了。每一个人民教师,充当的就是挖掘者的角色。如果我们能耐心地听取学生的辩解,细致地帮他们分析行为的对错,平等地坐在他对面探讨人生的目标,那么“理解”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上个学期学生朱同时沉迷于电子游戏机房,经常旷课、逃课,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彻夜未归,我为此痛心疾首,多次找他谈话,可他明摆着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无奈之下我亲自到他家找他父母了解情况,终于从他那年迈的奶奶口中知道造成孩子现状的根本原因。原来孩子的父母及其宠爱他的弟弟,对于则他从不正眼相待(两兄弟是双胞胎,这个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抚养,生性较为玩劣,因此被父母视为“眼中钉”。),症结找到了,我和孩子的父母整整交流了一个上午,回到学校后又找这个孩子谈心,共同找出了他身上的弱点,讨论改正的方法。

第二个星期孩子在周记中写到:“曾老师,我之所以会整天去打电子是因为在家中他们根本无视我的存在,在这样的家庭中我再也呆不下去了,我害怕回家,害怕看到爸、妈的那双漠不关心的眼睛。可现在他们对我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能公平地对待我和我弟弟了,我现在终于知道什么叫家庭的温暖了。老师,太谢谢您了,您这样的关心我,我如果再不好好学习的话,太对不起你了。”感动之余我也在他的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你其实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在绘画上的天赋无人能比,现在班级中正缺乏像你这样的人才,你能为班级出一份力吗?”

这个孩子现在已成为班级中的宣传部长,在他的带动下,本班的板报评比总是名列学校前茅。在为他欣喜的同时,我不由得想到了一句话:“教育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不但是无比幸福的,也是无比高尚的!” 三、宽容处事 赢得童心

作为真诚的爱心教育,用心灵赢得心灵,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


有了理解,我们就多了一份宽容。宽容,既是作为教师应有的美德,也是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谆谆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顽童们经常会犯错,那些老师心目中的优秀生也同样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对待犯错的学生,与其责备惩罚,不如宽容一下,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改正身上的不足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向完美靠拢。

学生卓文珑是一班之长,同时也是大队长,虽然该生能力出众,但心胸较为狭隘,报复心较强,在班级中不甚得人心。一次因为一点小事和班级中的一女生发生争执,竟递给那女生写有“别乱说话,小心闪了舌头”的纸条。我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把她狠狠地训了一顿,劝其回家反省。她在当天的日记中写到:“曾老师,我毕竟只是一个小学生,你这样做严重地伤害了我的自尊。您不是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吗?为什么我的一点小小的过错在你的眼中竟像犯了滔天大罪一样呢?当你骂我的时候,我感觉你已失去了往日的风度和光彩了,……不管怎样,我还是愿意接受你的处罚,因为你是老师。”看到这里,我的心灵的确受到了震撼。我想象不到一个平时深受我百般宠爱的学生,在受到责骂时竟把我以前对她的种种爱一笔抹杀,所有的好形象也在顷刻间化为乌有。我开始检讨自己,孩子毕竟是孩子呀,他没有成年人那样成熟的头脑和思想,他们在自己的天地中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做事的方法,而在这些方法中,就有我们认为的“犯错”。这种犯错是必然的,也是应该有的,而且具有极强的反复性。所以我们应当把“孩子”当“孩子”看待,“和风细雨”比“暴风骤雨”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

我私底下找她谈心,指出她身上存在的一些缺点,并当面为自己的鲁莽行为向她道歉,她信服地接受了我对她提出的建议,表示今后一定会改正自己的坏习惯。一段时间后她在日记中这样写到:“老师,自从和你谈心后,我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现在同学们都很喜欢和我交朋友,原来与人和睦相处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老师,感谢你的一番话,它让我认清了自己,也学会了为人处世的方法……” 最后,我想引用夸美纽斯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老师激发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方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语言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他们就很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95dc12cb6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9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