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不断成长

2022-08-01 21:32: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在阅读中不断成长》,欢迎阅读!
不断,成长,阅读

在阅读中不断成长

作者:濯健

来源:《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年第11



1998年毕业,我被分配到家乡中心小学任教。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宿舍,成为我最初上路的地方。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一份教师专业杂志,内容真是丰富多彩、引人人胜——如何导人新课,如何设计课堂问题,如何评价学生,等等。我意识到教学光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于是边学边做,慢慢摸到了教学的门道。

后来,我又有幸读到另外一份教师专业杂志。与前者相比,它更注重思想性与人文关怀,尤其是对现实深刻的批判与反思,使我感受到教师的力量。它向我展示了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那些教育路上的行者——窦桂梅、薛瑞萍、闫学、蔡朝阳、李玉龙……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我。它如一道闪电,点燃了我内心的火花,也驱走了当时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内心的苦闷。

1999年秋,于永正老师第一次到兴化讲学,他精湛的教学艺术令我沉醉。他的《教海漫记》,是我读的第一本专业书。与教学杂志零零碎碎的感觉不同,书籍更为系统全面。这本书深深打动了我,仿佛开了扇窗,我内心感到无比敞亮,从此我认识到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这

艺术又是可以接近,值得追求的。我的课堂慢慢地变得有情有趣,学生渐渐喜欢上我的语文课。

不久,我有机会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理论读书班。开班典礼上,我领到三本书:《给教师的建议》《静悄悄的革命》《教学理论》。这三本书仿佛打开了三重门,我第一次意识到所谓的教学艺术并非空洞的技术主义,背后要有理论的滋养,必须在肥沃的土壤里才能开出鲜艳的花朵来。苏霍姆林斯基让我见识到什么是“活的教育学”,他的“思维课”“两套教学大纲”等观点一直在鼓舞我、推动我;佐藤学书中一间间“润泽的教室”令我着迷,并深深向往;《教学理论》教会我怎样写教学目标——我发现大多数老师都写错了。相比自由散漫的阅读,这三本书我几乎是一字一句地啃读,读得缓慢,读得辛苦,也读得畅快——时有发现的惊喜,时有瞬间的顿悟。

于是,我开始主动阅读专业书籍。有一天,我读到美国教育家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书中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

句话直击内心,使我从专业阅读中找到了教学的勇气,获得了从教的自信,赢得了专业的尊严。

除了帕尔默,我还亲近了雅斯贝尔斯、陶行知、叶圣陶、怀特海、泰勒、马克斯·范梅南、王富仁、河合隼雄。每本书都是窗户,都是空气,都是阳光。我突然感觉到自己正站在教育原野上,四面八方的风向我吹来,内心的喜悦是无以言表的。

这么多年.专业阅读让我保持了必要的清醒,从关注自己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2004年,我上了一节古诗教学公开课。学生预习得很充分,诗的意思都写在书上。师生配合很默契,对话很流畅,我也有几分得意。晚上,我阅读肖川博士的一段话,大意是开放的课堂要关注学生当下的需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与经验。我不禁自问:这堂课上学生有多少真实的收获?那抄在书上的标准答案可是学生主动地经过探究学习而获得的?学生提的问题有没有经过积极思考?学生可有思考的自由、发现的惊喜与智慧的快乐?原来我忽视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学”服务。我总是片面地追求表面上的“一路绿灯”,甚至“轰轰烈烈”的假象,害怕自己忘了教学环节或学生的“一言不发”“旁逸斜出”,乱了手脚,而很少关注学生的需要。所以,学生在课堂上被我训练得中规中矩,近似“戴着镣铐跳舞”。


这篇课堂反思的文章,后来发表在一份教学专业刊物上。第一次发表文章,我精神振奋,总是灵感闪动,每晚都奋笔疾书,在人教网的小语论坛、教育在线、凤凰语文论坛等网络阵地频频发帖子,引起广泛关注。后来受教育学者张文质邀请建立教师个人博客,如今我的博客访问量达21万人次。随之而来的是,一篇篇教育随笔、教学反思、读书札记陆续在《小学教学》等刊物上发表,我也顺利地被评为市学科带头人。我觉得,这个时代嗓音太多,热情与理智太少。何其幸运,在教学与写作之中,我找到了美好的可能!何其幸运,在儿童的世界里,我找到了最好的自己!

这几年,对我影响较大的是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书中收录了作者对中学语文教材经典篇目的赏读分析文章。全书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揭示文本内部的矛盾,呈现出文本的张力与魅力,真是妙不可言。孙老师的一番话发人深省: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如今,语文课上,我要努力给学生带来惊喜,出乎他们意料,又给他们实实在在的收获。于是,孩子们就成长了,认识更深刻了。

2014年,我参加全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抽中的是古诗《观书有感》。学生预习得很充分,古诗都会背,意思都会讲。怎么办?我对孩子们说:语文学习,就是一次发现之旅。我们要在熟悉的地方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滋有味的。既然大家对这首诗都很熟悉,那么,我们就换种眼光,去寻找诗中美妙的风景吧!于是,我带领学生这样学习这首古诗——

1.观一幅“景”。这个板块,我让学生轻声自读课文,猜想诗中关键词(鉴、徘徊、清如许)的意思,再整体诵读感知。学生边读边想象,不断建构自己的脑中图像。交流时,在我的启发下,学生能说出“天光云影”“徘徊”等词语的画面感,一幅幅美好宁静的画面出现在眼前。接着,我又问学生:为什么画面这么美?短暂沉默后,有学生举手说,这是因为水清,能将倒影看得清清楚楚。还有学生说,水面如镜子般平静,读出了一个“静”字。我又引导学生从“为有源头活水来”得出了一个“新”字。因为水静、水清、水新,所以画面才如此之美。然后,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出这种层次。

2.品一份“情”。那么,仅仅是因为水的缘故吗?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触景生情,这首诗不光藏着一幅景,还藏着一份“情”。用心地品读古诗,看看诗中包含着作者的哪些情感。这个环节是陌生化的设计,学生一开始没有明白过来。我再次启发:当诗人走出院门,看到一汪清清的池塘,心情如何?舒畅。对,不光舒畅,还有哪些?学生领悟到诗人顿悟后的欣喜,这时,让学生化身为诗人,读出内心的体验,读出情感的变化,这样的朗读是有滋有味的。再配乐齐读,学生完全沉醉其中。

3.悟一个“理”。情感体悟充分,回到课文题目,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题叫“观书有感”,而不是“观塘有感”?这里面又藏着怎样的一份“理”?接下来,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交流,前后四人小组交流。这时,有两个意想不到的环节:一是学生早已将标准答案写在书上(可能是为应付考试之需),发言惊人地一致。于是,我鼓励学生超越标准,说出自己的看法,一位女生说得很棒,我随机用名句与之应和。二是学生说诗理时,我即时引导她联系自身的学习来说,提示学生:学习诗歌要与当下自己的生活发生联系,用自己的经验来印证所学内容,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这时,学生再次轻声诵读,课堂上就多了一份清幽之气。我又追问:那么这个道理:作者为什么不明说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得出结论:这样写更生动形象,既欣赏了美景,又巧妙地将道理融入其中,还收获了一份美好的情感。

这节课,我鼓励孩子们摒弃已有的标准答案,大胆说出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认识。最终,我夺得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这些年,我的阅读更为自由,跳出教育圈子,向更广袤的地方迈进。当我读了高尔泰、龙应台、吴思、刘瑜、林达、熊培云、冯友兰、奥威尔、梭罗等人的著作,不能说心灵没有震撼,不能说没有得到某种启蒙,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激。阅读,几乎改变了我的人生。在家中满架图书面前,我偶尔也会彷徨;在物质生活面前,我有时也会失落:在贫瘠的教育土壤中,我或许也会沮丧。但是,在那么多好书里,我找到了最好的皈依,畅游书海,呼吸着自由的书香,沐浴着知识的光芒,对专业才继续葆有信仰,对教育才依然存有希望,对未来才永远充满向往!

(作者单位:江苏兴化市新生中心小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9a7f4b5c4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3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