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与音乐诗的关系

2022-04-08 09:10: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代文学与音乐诗的关系》,欢迎阅读!
唐代,关系,文学,音乐

唐代文学音乐诗的关系

诗歌与音乐是姊妹艺术,二者在塑造形象,反映现实方面,既有相接近的一面,又各有一定的特殊性。前者为语言的艺术,主要通过语言和用以解释概念的词汇、言语以塑造形象,抒写感情;后者为声音艺术,主要依靠乐音的高下、长短、轻重、徐急以及音色等表现手段,依靠单音在单位时间中运动发展所造成的各种节奏、和声,构成旋律,形成音响结构,进行乐音造型,以表达性情,描写对象。二者通过各自特殊的方式作用于现实世界,各有其不同的审美判断和社会功能。

作为文化艺术在各个领域都达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高峰的唐代,诗歌和音乐更是水乳交融可以这么说,研究唐代音乐离不开唐诗,而研究唐诗,也不可避免要接触许多音乐问题。

我们知道,音乐和诗一样,起源于生活、起源于劳动。在春秋战国以前,诗、乐、舞三者还是不分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三者逐渐分开,但是关系仍旧紧密,汉武帝时期的乐府诗,便是大量整理以供皇家演唱之用的。这些歌词都是汉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了唐代,音乐和诗歌在各自历史上的这个鼎盛时期,更是以新的、高级的形式,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何唐代文学音乐关系如此紧密呢?我认为有文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有当时宫廷贵族的需求等诸多主观客观因素。下面我就着重从这几个方面来谈:

首先,先从唐代诗歌本身的特点来谈谈她和音乐的关系。我们知道,唐代诗歌本身具有格律化、音乐性,以及从字词自身的特点就足以表明唐代诗歌与音乐有相通之处。

语言文字发展到了唐代,早已有汉字的四个声调,而音乐中有宫商角藢等音阶的不同。这就使得诗歌中具有"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特点。

唐诗本身也具有音乐化的特点。以节奏徐疾、音韵铿锵的诗句来绘声绘色地描写音乐舞蹈,正如前人所赞美的"柳荫春莺""情致曲尽"达到了艺术描写上的高度成就。在其为数众多的音乐评论诗中,我们不仅听到了抑扬顿挫、转换韵调的流丽旋律,而且看到了虹裳霞披、飘然转旋的优美舞姿。描写音乐中,有音调、音色、音景和应用技巧的变化,有力度、速度的表情要素,而且意境深刻、气氛浓郁。

唐诗本身还有格律化的特点,人的语音本来就符合五音,音律是根据人的语音产生的。对于构成文章关键的词语,要求应符合音律。在唐代,诗人们开始按照"宫羽相变,低昂(间)节,前有浮声,后须切响"等方法来创作作品。这就使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quot;等诗句听起来和谐上口、悦耳动听。

另外,唐诗中的律诗和绝句还有短小精悍、流畅明快、语浅意深、形象鲜明、声韵起伏、节奏清楚这些特点。这正和唐代音乐中通过声音表现作者及表演者的观点的曲谱不宜太长,必须力求短小等特点不谋而合。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从唐代诗歌本身的特点来看,唐诗和音乐的关系相当的密


切。

其次,宴乐的兴盛直接刺激了唐代文学的发展变化,并且促成一些新兴文体(如词)的产生。

唐代封建经济文化的空前高涨,经济的繁荣昌盛促成了文化的繁荣发展,唐代音乐和诗歌出现繁荣的局面。而唐代"千歌百舞不可数"音乐歌舞艺术,又促进唐代文学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唐代虽然不象从前那样音乐和诗歌不分家,但乐工所表演的节目,却多需要唱词、和歌,而这些唱词、和歌,便无一不是诗人或业余作者的诗作。这成千上万的乐曲又在不断地更新着歌词和变化着曲谱,因而就不断地需要写出新的乐章来作为配乐之用,最著名的如唐玄宗与杨贵妃春日游兴庆宫的沉香亭时,命令李白当场写出的《清平调词》三章。第二种情况是为当时民歌曲调填词,写成大量的新词,如《竹枝词》便是刘禹锡根据民歌填写的新词。第三,就是给传统旧曲填写新歌词,如六朝时期传下来的《折杨柳》第四,是一些人在特定的场合中,现作乐曲和歌词,其内容与眼前情景紧密相关,可以说是将音乐文学结合起来作为一种及时而有力的抒情或斗争手段而加以运用。第五就是为外来乐曲写诗填词,如《凉州词》

以上诸多途径,发展了唐代的文学,促进了唐代文学的向前发展,另外,由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文体,最为重要的便是产生了--词,这种新的文体。

现在,我就来探讨一下音乐的出现促进了文学的发展的问题。唐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文体,如词、戏曲等。

词的产生,显然同唐代文学音乐的关系密不可分。词体兴起于初盛唐,中晚唐时期,进一步发展成熟。初盛唐时期,民间歌词的出现,不仅因为其具有固定的长短句格式,而且因其开始了由歌诗向歌词的转变。中唐以后,文人才士踊跃参加创作。由于诗歌本身的格式已逐渐处于一种凝固的状态,与丰富多彩的唐代燕乐极不相称。即使是入乐的七言绝句,合乐时也往往产生诸如字少音多或字多音少的矛盾。于是,诗人们对此新兴诗体进行一番的改造、利用,凭借着"倚声填词",使得诗歌从机械呆板的格式中解放出来,诗与乐的结合更流畅。这一新兴诗体才逐渐在格式上趋于定型,并在意境创造及艺术表现手法上形成一套独特的"法则"从长短句歌词产生、发展的长过程看,民间创作固然有不可忽视的开创之功,文人才士的创作对于词这一新兴诗体在文学史上地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还有,元代的戏曲兴旺发达同唐代文学中的变文与唐代传奇有着相通之处。音乐促进唐代文学发展并且产生了变文这一新文体。变文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的想象,曲折的清节,生动的形象,活泼的语言引人入胜。而变文需要说唱,说表与唱诵结合,叙事与代言并用,文学音乐、表演为一体。以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地叙说故事,便是它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变文演唱故事的体制,影响到了后世。例如《汉将王陵变》在元杂剧《陵母伏剑》中有演述。《王昭君变文》故事,自马致远《汉宫秋》杂剧、张时起《昭君出塞》杂剧、明无名氏《和戎记》等不下十来部作品。


以上足以见音乐文学的影响力,不仅唐代文学,而且宋代、元代乃至近代的文学都深受影响。

上面谈了很多音乐和唐代文学的关系,现在,我结合一些具体的作品来体现这种诗乐结合。

在唐代诗人中,最常用的手法,有通过具体形象来再现自己听演奏的感受,还有将音乐美与文学艺术结合得很好的作品,或是将听音乐所产生的联想借助生活中具体事物的形象,通过书面形式表现出来。

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详细举例。我就谈谈将音乐美与文学艺术结合得很好的音乐诗作品--居易《琵琶行》的写作手法。譬如从"转轴拨弦三两声""低眉信手续续弹",以逐层递进的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进入角色、开始回味往事时的神情和心绪,非常形象、逼真。对琵琶乐声的描写精彩至极,诗人连续使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花下莺鸣、冰下流泉、银瓶乍破等一系列精妙绝伦的比喻,把乐声从急骤到轻微,从流利、清脆到幽咽、滞涩,再到突然激扬的过程极形象地撰写出来。在这里,白居易既写乐声和弹奏技艺,又写音乐旋律中所包蕴的心理内涵,而且将三者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一声"裂帛"般的音响之后,一切都归于静寂,惟有秋月映照江心。似乎同音乐没有关系,其实不然,正是刹那间宁静所构成的音响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涵味回味无穷的广阔空间,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体现得淋漓尽致,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荡漾,不能自已。

以上是将音乐美与文学艺术结合得很好的白居易《琵琶行》唐代还有其它相当不错的音乐作品:如殷尧藩的《吹笙歌》中用奇特的想象,强调音乐的巨大威力;韩愈的《听颖师弹师》中,诗人通过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柳中庸的《听筝》中,诗人把筝声比成柳条拂着春风、杜鹃绕落花,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

武复兴说得好:"没有诗意的音乐是苍白无力的,而缺乏音乐性的诗歌也必将在艺术上大为逊"正是音乐文学完美无缺的结合使得唐代文学得以闪烁着璀灿的光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a077f8b6529647d2728520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