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唐代诗歌与音乐

2022-11-13 06:19: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论唐代诗歌与音乐》,欢迎阅读!
唐代,诗歌,音乐

浅论唐代诗歌与音乐

摘要:唐诗不仅是以绘声传达音乐之美,而且唐诗的语言文字本身就蕴含着”,这是唐诗的魅力所在。诗中有乐、乐中有诗、乐入唐诗是唐诗一大特色。唐代诗人把大自然的音乐之美、空灵之美,作为诗歌创作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审美境界是唐代诗人普遍的、自觉的追求,这也是当时诗作高下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唐诗所蕴含的这种音乐美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诗歌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关键词:唐诗;音乐

唐代的诗和乐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可谓诗中有乐、乐中有诗。乐入唐诗是其一大特色。 在今天以音乐为主题的诗作甚为罕见。但在唐代音乐入诗是个热门。音乐艺术可谓唐诗的 永恒主题。几乎所有的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昌龄、岑参、刘禹锡、元祺、 李贺、杜牧、李商隐等皆有大量的咏乐诗。大众诗人白居易可算一个代表人物。他一生写下的专门音乐主题的诗作如《琵琶行》、《何满子》、《骡国乐》、《立部伎》等多达四十余首。 至于在其它题材的诗作当中涉及音乐内容者那就多得难以统计了。所以唐诗的音乐性特征是研究唐诗的重要视角。

一、音乐入诗

音乐来源于民间。在民间流传的民歌, 荡漾着民间文学所特有的 直率、炽热的情感。来自于民间曲调的唐诗, 都有相通的特色和风格, 在诗人的笔下意味悠长。西汉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第一个国有音乐机构——乐府,它是专门的音乐机关,文人对帝王将相歌功颂德的诗作配上曲谱,并制作、编奏成新的歌舞,同时,还收集了大量的民间歌辞入乐府。音乐发展到了唐代,已经达到了当时的鼎盛时期,来自民间的各种曲调体裁,如古曲、曲子、踏歌、大曲等都成为唐代诗人创作广泛的体裁。可以说在唐代,音乐入诗是当时的时尚。唐代诗坛曾一度风行乐府诗,包括初唐时旧乐府诗的悄然兴起、中唐时新乐府诗的蓬勃发展及至晚唐时乐府诗的渐渐衰微,乐府诗是唐诗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昌龄、刘禹锡、元稹、李贺、等, 都有大量的咏乐诗。再如刘禹锡以《竹枝词》为题写了系列诗歌, 即是对民歌样式的继承和改造。《竹枝词》是巴、渝的一种民歌, 运用双关隐词刻画初恋少女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 具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又如李白的《将进酒》, 则是用乐府《鼓吹曲辞汉饶歌》为题。而杜甫的《前出塞》则以汉 化古曲为题。 二、唐诗入乐

唐诗入乐,是唐诗入的另一特色。今天,诗与歌词,已经明显分家。而在唐代,就是歌词。旗亭赌唱的故事足以说明这一点。唐代以格律诗为多,唐代格律诗的定,伴随着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源远流长,其本身更就是一种音乐。众所周之,唐代格律诗的主要形式特征是押韵和固定的声律格式,可以分为律、绝两类。律、绝诗一般都是双句押韵,用平声韵。作诗时不可出韵,例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为平声韵,符合律、绝诗中双句押韵的规律。除了收韵尾的要求,近体诗还有固定的格律要求。唐代的格律,已将四声归纳为两声: 声仍为, “则为声。这样怎样才能有规律的形成一音乐的节奏呢?唐人在格律固定下来的过程中做了很多的探索。正如歌曲中的章节一样,诗歌中的音步常常由一个或两个音步组成,而每个音步就是一个节拍”,


节拍节拍用不同的声音组合起来,诗句就会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律诗和绝句按平仄可分为仄起式 起式两种,按压韵方式又可分为首句入韵首句不入韵两种,这种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绝句都各有四种形式。它们的首句形式分别为(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问(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仄仄平平仄仄平)。两岸猿声啼不住(仄仄平平平仄仄), 轻舟已过万重山(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唐诗借助音乐传播

唐诗借音乐传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唐人的诗集中有不少《宫词》作品以及宫廷宴乐的歌词,多能人乐演唱。 如《王昭君》就是诗人们常常写新词的题目。而且,唐代大部分绝句可以和着曲调歌唱像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阳关二叠》。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都能人歌演唱明人谢棒说唐人歌诗,如唱曲子,可以协丝簧,谐音节。维曾借助音乐播诗歌,他先以琵琶曲《郁轮袍》令公主高兴,又借机献上诗作,公主读后,大为赞赏。王维及第后,曾做过管理音乐的官一太乐延。

其次,唐代诗人与乐工、歌者关系密切。在唐人的娱乐中常常有歌舞演出饮酒赏乐、 听歌妓唱歌、抚琴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观后还要以诗歌来发表观后感。他们与歌妓、乐人的交往常常产生情谊,诗歌也记录了这份情感。

以下以唐乐府绝句为典型分析唐诗借助音乐进行传播。绝句与音乐关系密切。苏雪林在《唐诗概论》中写道唐诗在这时候所以发达与音乐实有拆不开的关系。王士祯以宋洪迈《唐诗万首绝句》为本,另撰了一部《唐人万首绝句选》谓绝句为有唐三百年之乐府。胡仔《苔溪渔隐丛话》唐初歌词多是五七言诗,初无长短句,王灼《碧鸡漫志》唐时古意亦未全丧,竹枝、浪淘沙、抛球乐、杨柳枝乃诗中绝句而定为歌曲。

四、音乐传播对唐诗创作的影响

音乐传播使唐诗流入社会,实现了它的生命价值,同时它又对唐诗的创作与发展产生 了一定的影响。吴相洲先生已从审美观念、题材、声律和语言等方面探讨了歌诗创作对诗人风格的影响。 本文再从整体上予以进一步阐述。

第一,确立了名篇名人。传播使诗歌作品迅速进入接受者的视野,很快被赋予价值判断,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人人皆知的名篇佳作,诗人也因此成名,从而确立其在诗坛上的地位。尤其是诗歌的音乐传播,有很强的时效性,一旦作品被传唱,作者立刻就能 走红,唐代诗人王维、王昌龄、李白、李益、李贺、元稹、白居易等能在生前声誉鹊起,正是沾溉了音乐传播的好处。

第二,普及了诗歌。传播使诗歌不仅局限于少数人之手,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大众的文化水平,经过耳濡目染,造成全民皆能诗的局面。诗歌的音乐传播尤能深入到社下层,如元白的诗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讽传之

第三,刺激了创作。诗歌的传播实质上就是消费过程,消费的需求必然会刺激生产。如音乐传播需要大量的歌词,故许多诗作原本就是应歌而写的。一般认为,唐人之所以大量创作绝句,正与入乐演唱有关。

第四,形成了不同风格。不同的传播方式对所传诗歌有不同要求,因而易形成不同的风格。用于音乐传播的诗歌为了让接受者能够听懂,往往追求口头性,语态平白,形象直观。 参考文献

[1]杨军,李正春.唐诗在当时的传播[J].铁道师范学院学报.1995(1).


[2]马承五.唐诗传播的文字型态与功能[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1). [3]马承五.唐代艺术和诗歌文化传播[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6). [4]胡振龙.唐代的诗歌传播方式与传播特点[J].1999(6).

[5]童岳敏,罗时进.唐诗的传播媒介及其范式[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 ( 4 ). [6]黄昭寅.论唐代诗歌的各种传播形式[J].德州学院学报.2005(4).

作者简介:宋丹丹,(1992)女,聊城大学文学16级研究生,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古文学专业。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7cc469dce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7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