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子李》

2022-07-12 10:00: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刷子李》》,欢迎阅读!
刷子,李》

《刷子李》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解决词语,了解作家作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情感目标:感悟作品内涵,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培养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3、能力目标:品味作者语言,初步体会人物速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对文章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

体会本色朴素、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色。学习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的结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很高兴今天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在座的同学一起学习交流。说来也怪我这个人对各地的方言表达挺感兴趣,比如广东话、上海话、东北话(各举若干为例)。其实老师会的这只不过是些刁虫小计,今天老师倒要向大家介绍一位有真绝活、真本事的民间奇人。

——出示多媒体课题:俗世奇人—刷子李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在民俗音乐伴奏下学生带着要求快速读,完成填空: )码头有个手艺高超的( ,人称( ,一年的一天,他收了个徒弟名叫( ,徒弟( )次跟师傅出去干活,便由对师傅( )变成佩服得发怔发傻。

2、启发提问:同学们对刷子李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奇 (三)理解性阅读

认真阅读课文,分析刷子李“奇”在何处?

——粉刷时的着黑装,干活后身上没有一个白点,谈生意时派头足,一天只刷一间屋子等。

3、启发提问:如果他仅仅凭装腔作势的做派,能成为作者笔下的“奇人”吗?最终是靠什么使他名声远播的,同学们还能在课文其他部分找到依据吗?

——粉刷时的动作和结束后的白色衣服表明 手艺绝。

老师这儿有副对联是别人送给刷子李的,可惜只有上联,不知道同学们能否为它蓄上下联。

(学生独立思考或者讨论得出答案,教师做简要点评) 由学生的用词过度到下一个环节

师:听到同学们精彩的回答和解释,老师不禁想到在座同学中不知有谁敢于来对著名作家冯骥才的这篇文章进行欣赏、评价?

(四)赏析性阅读

(师:也许同学们一时很难找到突破口,这儿老师可以给你们一些参考) 请同学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词语进行分析和品味(此环节作为主要内容)

1 谋篇布局(情节的曲折、叙事的结构顺序)。一波三折,设置悬念 2 情感倾向(作者对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刷子李的崇敬和敬佩 3 人物的形象塑造(肖像、动作、语言)

——人物的穿着;在粉刷时的一系列动作词“蘸、举、划、摆”;语言可以分为人物语言和作者语言需要分别开来。 小三„„”“你以为„„”和其他作


家富有代表性的语言——教师可做简单归纳:1富有地方方言特点2、语言平实幽默3、富含生活哲理等。

(五) 课堂小结

俗世奇人》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情节、语言。做派奇的刷子李,行事奇的泥人张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骥才先生写人虚实的高潮技艺更让我们拍案称奇;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久不绝。读这样的作品,如夏日饮冰茶,爽口又爽心。

值得人深思的是该如何保护这些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该做点什么? (六)拓展性阅读 教师范读

民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母体,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是民族精神情感、个性特征、凝聚力、亲和力的载体,是我们不可失落的“精神家园”。而现实是一些民间文化去年还鲜活地存在,今年可能就荡然无存。每一分钟就有一批民间文化消失:古老而极有价值的民居在大批消亡,一些风情独异的古村落转眼间不复存在,许多身怀绝技的民间老艺人歌还没有录完,就溘然长逝,人亡歌息。幸运的是,保护民间文化的呼声已不仅仅来自民间。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原有的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农业文明架构下的文化形态和方式都在迅速瓦解、消亡或变异。 据了解,我国曾有2000多个剧种,如今,存活在舞台上的仅有几十个了。不少剧种严重断层,甚至失传。如福州作为唐代音乐再现的《唐和曲》,随着传人的离世,因无人记录而难以再听到这“环佩之声”;纳西古乐、内蒙古长调以及各民族民间的织锦、服饰、印染工艺,风筝、彩灯、皮影戏、年画、傩戏、谚语、歌谣、故事等都在逐渐衰退或消失;不少民间文化典型器物也流失海外„„

“我们社会的文化是由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组成,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这些文化都在发生变异或消亡,这是很正常的。”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告诉笔者。

但是,民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母体,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是民族精神情感、个性特征、凝聚力、亲和力的载体,是我们不可失落的“精神家园”

抢救民间文化就是拯救民族精神。正如山西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申维辰所说:“无论现代化发展到什么程度,人都不能没有根。民间文化保护不仅是造福当代的好事,更是造福后代的大事。

幸运的是,如今,许多人已经站出来,2003年,冯骥才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身份向外界宣布,该协会将启动一场国家级“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大到古村落、小到小荷包”,把中国民间文化全面清理。工程将用10年时间完成普查、登记、分类、整理、出版,以给世人留下一个完整的家底。

专家告诫开发者:民间文化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旅游价值等,是众多价值的组合。我们不能为一个旅游价值牺牲了别的价值,而我们的旅游价值恰恰是建筑在那些别的价值上。如果把这些价值伤害了、破坏了,也就没有旅游价值了。所以,只有保护好原来的生态,才最具有旅游价值。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创造,许多民间艺术杰作,应该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

结束语:

从冯骥才先生充满睿智的文字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让我们勇敢地承担起这一责任,为文化大厦添砖加瓦,为文化巨轮保驾护航!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a67c43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2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