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

2022-12-25 08:08: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欢迎阅读!
创设,情境,案例,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小数的性质》

苏维维

(一)案例A:联系生活,教师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购物中见过小数吧!大家相互交流一下。(交流购物中标签上的小数)

生:一个文具盒标价6.50元。 师:那你买这个文具盒付了多少钱? 生:65角,也就是6.5元。

师:这说明6.50=6.5元。它们为什么会相等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案例B:联系生活,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都有购物的经历,你们还记得所买物品的单价和实际付的钱数吗?

生:一个文具盒标价6.50元,我买它时付了65角,也就6.5元。

师: 标价6.50元,而你付6.5元,商家不吃亏吗?


生:不吃亏,因为6.50=6.5元。 师:其他同学也遇到过这种现象吗?

生:一包薯片标价2.00元,我买它时付了2元。2.00=2 师:看来这种现象在生活中还真不少。同学们有疑问吗? 生:为什么6.50=6.5元,2.00=2元?为什么后面的零的可以去掉?

师:是啊!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现象,它里面却隐藏着一个数学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发现它。

三)反思:

1、案例A教师联系生活,让学生交流购物中的小数,问题较大,不能引起学生有目的地思考。另外,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很好地审视生成的资源6.50=6.5元,学生只是从表面顺着老师的提问走,没有做进一步的思考.

2、案例B依然是联系学生购物这一经历,但教师问“标价6.50元,而你付6.5元,商家不吃亏吗?”这一问让学生的思维提升了一个层次,学生只能借助经验知道6.50=6.5元,2.00=2元。但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6.50=6.5元,2.00=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a972a5d48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e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