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生自制数学学具培养其动手能力

2023-04-11 06:2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让初中生自制数学学具培养其动手能力》,欢迎阅读!
学具,初中生,自制,动手,培养

让初中生自制数学学具培养其动手能力

作者:焦晓阳

来源:《成才之路》 2014年第9



甘肃 通渭 ●焦晓阳

摘要:自制学具是为了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学生自制学具可以亲身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自制学具是必要的,而且它在课堂上的应用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生;自制;数学学具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学习数学有这样一种方法,也就是“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此处的活动不仅仅是指课堂活动,更重要的是指生活中的数学活动。根据先前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知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大多时候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即使有少量的活动,那也仅仅是对某一题,或就教师教学中的某一需要来进行活动的,根本不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想象或活动空间,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认识:中国的中学生都快变成了学习机器,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是相当丰富的,但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却又显得相当的简单、狭隘,有时面对问题甚至是束手无策。那么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无论是新教材还是原有教材,都要提倡学生去自制教具,教师不要去完成应属于他们的活动。下面仅就自制教具这一问题谈一下看法。

一、学生自制学具的必要性

广袤的大地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素材。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中去制作学具,可以使玩更具有知识性,也使学生更具有生活性。怎样使学生在玩中去自制学具呢?前提是教师要全面地把握教材,明确哪一节的内容可以而且有必要进行学具的制作,从而使学生的学具制作具有目的性,然后学生才能去制作学具。例如在“有理数”这一节,在以前的教学中只需教师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具,使教学内容具有直观性即可,学生不必去制作。但反过来讲,能否让学生自己在制作过程中去体会数学知识呢?回答是肯定的。那就不妨让学生去制作简单的温度计模型,在制作过程中他们就会发现在标记刻度时除自然数外,还需要一些比零小的单位,那该怎样去表示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从生活实践中去寻求答案。学生经过思考会发现在“天气预报”节目中有类似的数。零下5OC可表示为-5OC,那么“-”又表示什么呢?这样,学生就会带着一些疑问来到课堂上,听课就会做到有的放矢了。再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这一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制作一对全等三角形,由于制作过程非常简单,因此制作前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些像“你制作全等三角形的依据是什么?”“你怎样确定你所做的三角形是全等的?”等类似问题,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对学具的课题应用

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当他们把学具拿到课堂上以后,向他人展示时,无论自己的制作有多简单,对他们而言都是自己的劳动成果,都会由衷地感到自豪。学生可以走进自己的学具,在教师的指导下去研究问题。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中,当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制作,并说出制作时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让学生间互相修改、互相借鉴,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互助学习来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然后教师再对学生所得出的方法归类,并使之系统化,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把自己在制作学具中的疑点或难点在课堂上提出来,请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帮助自己。例如在制作简单温度计模型时,学生所提到的“为什么会有负数?”等问题。由于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因此学生间不可能经过讨


论就可以掌握负数的概念。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好奇点、重难点进行教学。由于学生早有准备,所以此时的教学应当有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使学生增加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其次,教师对学生自制学具使用。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制作教具的反馈来合理地安排教学,重新找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对教材进行优化设计。例如学习有理数这一节时,由于学生在自制学具过程中对于数已经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不需要对如何将数扩展作为重点,只需要引导学生对负数进行全面的理解和讨论即可,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另外,学生的自制教具也为教师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打下了基础。学生自制学具的过程其实也是对教材全面理解的一个过程。由于学生的思维不一致,侧重点也会不同,这样某一学生的难点可能是另一学生的易点,课上可以让学生互相解决问题,从而使课堂上的学习变为互助性、研究性学习。

三、效果的对比

通过学生自制学具的学习,相比于先前的教学模式而言具有很大的改变,而这些改变正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式。从教师方面来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数学课更加生动、有趣,改变了数学课在学生中的抽象、难以学好的固有思想,并且使教学不再是教师的单纯说教,而是更加贴近生活、走进生活,恢复了数学的“从生活中来,又为生活服务”的这一宗旨。而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学具的自制过程,他们会发现数学不再是苦涩难懂,它改变了数学的抽象化面貌,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其互助式、合作式学习方式,使他们的探究过程充满整个教学,同时使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总之,通过在学习中让学生自制学具,既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素材,使教师的教学更具灵活性、针对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让学生去自制学具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是非常有益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宝海.自制学具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09(9).

(甘肃省通渭县平襄初级中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b8df30675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f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