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名词解释(43)

2023-03-08 15:24: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外国哲学名词解释(43)》,欢迎阅读!
名词解释,哲学,外国,43

思维:(thought)哲学术语。指心灵的活动过程和活动的产物。古希腊德谟克里特认为灵魂是一种特殊的原子,它可以进行思维。柏拉图认为人的思维能力在于人的理性灵魂,人的思想在于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感觉只起一种刺激作用,使人回忆起他已经遗忘了的东西。亚里士多德把思维看成有机体的产物,认为理性灵魂也是有机体的形式,因而他趋向于用人的大脑的功能来说明思想。

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的肉体和灵魂都是上帝创造的,灵魂决定和推动肉体,使人能感觉,也能思想。邓斯·司各脱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出发,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形式和质料构成,质料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基础,提出了物质能不能思维的问题。法国笛卡儿的二元论认为心灵实体是各种精神属性的承担者,它的本质是思想,因而把思维与物质的活动分裂开来,以后的笛卡儿学派的马勒伯朗士和海林克斯试图用偶因说、二时钟说等把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分裂结合起来,把精神和肉体的活动看成是由上帝预先建立的和谐关系,思维也带有上帝决定的性质。荷兰斯宾诺莎把笛卡儿的哲学改造为实体一元论,并用身心平行说来解释精神活动问题,认为一切物体都有思维属性,因而思想是物体的属性。 英国霍布斯把思维看成物体或物质的属性,认为能思维的物质仍然是物质的机体,人的思想就像是计算那样的物质活动。经验论的认识论把思维看成观念的联系,洛克从抽象学说出发说明从感觉中概括出普遍观念,而以简单观念构成复杂观念来说明思想的联系。在贝克莱与休谟的哲学中,因为经验论转变成为唯心主义的,因而用观念的联想来构成思维的联系。国唯物主义者仍持经验论观点,但不是从观念的联系来说明思维,而是从大脑的功能来说明思维活动。拉美特利认为大脑是思维的器官,而狄德罗则指出大脑、神经和感觉器官构成一个完整的反映机构,大脑是这个机构的中枢,而思维则由这套结构复杂的反映机构所产生。德国古典哲学家则把思维看成心灵运动的产物。

康德认为先验自我的统觉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可以把感觉所得到的材料,加以先验的组合,形成一种有秩序有规律的知识。费希特发展了自我的综合能力,认为理智是一种能动的东西,理智活动是一种纯粹的行动,所有的认识对象都由这种行动的自我引申出来。黑格尔从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转到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思维不仅弥漫于一切表象、理性等精神活动中,而且弥漫于世界中,是世界的内在本质,他认为自我与思维是同一的,自我即能思者的思维。由此康德提出的能动的自我即成了绝对精神。 费尔巴哈改变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思维观,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思维观,但他不是从生理机能上说明思维,而是认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能产生观念、产生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对外界事物的能动的反映来说明人的思维活动,认为它是人从初步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概括而达到的理性认识的产物,并强调实践在思维提高中的作用。

指出,思维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一种思想,就必须要有实践能力的人。潜在(subsistence)哲学术语。该词源于拉丁文subsisteresub(在下),sistere(存在),意思是趋于存在或趋于实存。指一个事物(实体、客体、存在、实存)不存在于时空之中,但仍然是实在的,如关系、数、共相、价值、理想、精神、灵魂、上帝等。常指形式,称为潜在形式,它不是具体的存在,没有达到现实与实在所必要的质料与必然性。法国笛卡儿和《王港逻辑》把潜在看成是与偶性的实存不同的一个实体的实存状态。德国康德对笛卡儿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说明,认为实体与偶性之间的关系各别地包含“潜在”和“依附”的特征。 偶性依附在实体之中,实体潜在于它们的偶性之中。奥地利迈农在其对象论中承认实存与潜在同时存在,认为对象有实存的和潜在的,有的对象有其特征,但并不是实存的,即是潜在的。英国罗素认为有的对象是实存的,有些共相是潜在的,即这些共相不是在时间空间中的存在。美国桑塔亚那认为本质是潜在的,但认为它们的潜在是由精神所产生的。蒙塔古把他哲学称为潜在的实在论,区分单纯的潜在和实存的潜在,认为错误的陈述是单纯潜在,实的陈述则是实存潜在,前者是有所指的潜在,后者指实际存在的潜在。




知识:(knowledge)哲学术语。指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哲学主要以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为内容,研究知识的来源、性质和取得的方法。古希腊柏拉图认为知识与意见相对立,以辩证法和科学数学为知识,而以常识和幻觉为意见。

认为知识的最高形式是智慧,它是整体的知识。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是事物的第一原则或第一因的理解,追求这种知识的方法是直觉。英国洛克把知识分为三个等级,即直觉知识、论证知识和感觉知识,而以感觉作为知识的基础。荷兰斯宾诺莎把知识分为三个等级,即感性知识、理性知识和直觉知识,把感性知识称为意见或想像,并区分为由传闻得来的知识与由泛泛的经验而得来的知识。 以为感性知识是初步的知识,带有不确切性,而理性知识与直觉知识则具有必然性和确切性,称为真知识。斯宾诺莎对知识的观点带有唯理论性质。德国康德的哲学被称为知识论,主要研究理性知识的可靠性,试图调和经验论与唯理论对知识看法上的矛盾。认为理论知识与知性相联系,是人的统觉把先天形式加之于感性材料而形成,形式是知识的结构,它对知识的形成起规范作用。法国孔德的知识理论注重知识的发展秩序,认为知识的发展由抽象到具体,数学开始,最高知识是社会学 美国杜威反对消极的静止的求知理论,认为认知的目的是在环境中找出差别,在困境中探索走出困境的道路,因而知识即探索。英国罗素区分亲知的知识与描述的知识,认为前者是知者与所知的直接关系,后者是通过推理而得到的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以前的哲学派别对知识的本质的研究成果,同时批判它们的片面性,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它是从社会实践中间来的,社会实践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检验知识的标准。无论什么知识,只有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才是正确可靠的知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c325d9da9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0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