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答案

2022-04-26 02:31: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文论答案》,欢迎阅读!
文论,中国,古代,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作业题

1 孟子“以意逆志”说的理论意义。

答: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意,即作品的意旨;志,即作诗者的思想。以意逆志就是指:解说或理解诗歌不要抓住只言片语而望文生意,也不应该对某些夸张作机械理解,必须领会全篇的整体精神,并结合自身的品味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和意向。在此,“意”有两方面的含义:说诗者的心意和蕴藉作品中的整体情意。孟子提出“以意逆志”旨在反对割裂章句或局限于字面意思而歪曲诗的本意,主张从诗的整体来体现诗人的思想,是对春秋战国时代以断章取义的手段的反驳和纠正。这也是它存在的理论意义所在。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美学思想。

2、毛诗派言志新论的理论开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诗大序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发乎情”“吟咏情性”,开拓出“情”作为诗歌表现的重要内容,为后来的缘情说的提出提供了基础。从理论视野上,毛诗派把诗学关注重心从孔子的实用功利性、孟子的文本阅读而转向诗歌创作,为诗歌的体裁和创作方法做了系统阐释。 3、班固、王逸关于楚辞论争的实质

答:班固、王逸关于《楚辞》论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是关于关于屈原人格,班固发挥儒家明哲保身的宗旨,意为屈原露才揭己,以至于沉江而死,是激愤过度,有失温柔敦厚之旨;王逸则从儒家杀身成仁的信念出发,以为屈原“进不隐其谋,退而不顾其命”,恰恰体现了忠贞的人格魅力,其高洁傲岸的人格值得肯定。 第二是对《离骚》作品的评价,班固认为《离骚》等作品中多怪诞、虚无之语,这些不是“法度之正”,与经义不符;王逸则从体裁和用语方面把《楚辞》与儒家经典进行比较,认为《离骚》依经取义,正好继承了诗人之义。 争论实质:班固、王逸对《楚辞》的评价都从居于正统的儒家思想出发,但却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反映了汉代儒家思想的内在矛盾性。汉儒一方面提倡诗歌之怨刺讽谏精神(为了维护统治),另一方面又要维护君权神圣,对怨刺及激愤的人格诗人加以种种限制。班固、王逸的矛盾正是汉代儒家思想矛盾的反映。另外,班固、王逸以儒家思想为尺度原则对屈原作品作出的评价,都无法看到《楚辞》神奇诡异的浪漫主义特征,这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在艺术评价方面的局限性。

4、陆机《文赋》对艺术构思的描述包括哪些内容?

答:陆机《文赋》对艺术构思的描述包括构思的初始阶段, 要“收视反听,耽思徬迅”,即内视(集中注意力有利于构思)。对构思之议题做到深思熟悉,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历史和现实的广阔维度上收索物象,形成素材。这一阶段是精神的虚静和活跃。构思极致状态的特征:“情曈昽而弥鲜,物照晰而互进。”随着心中物象的联翩出现,所需表达的情思也由朦胧而清晰。陆机的描述真实德反映了艺术构思情感性的特征。整个构思过程也必然结合着语言,随着情思的活跃,前人优美的辞句,也不断涌上心头,激发想象,活跃的想象必然带来语言的通畅。所以作者说:“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灵感来时文思泉涌,灵感不来时文思枯竭。”构思过程有艰涩与流畅之分,这实际上是灵感状态的表现:“或操瓠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灵感来时文思泉涌,灵感不来时文思枯竭。艺术构思的总体要求是:“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创造出新颖别致的意象。 5、简述《文心雕龙》基本结构和各部分内容。 答:《文心雕龙》素有“体大思周”之名,全书是研究写作指导,但立论从文章写作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出发,广泛涉及各种问题,结构严谨,论述周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第一著作。它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在古代文论中独树一帜。全书五十篇,分为几个部分。开始《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为第一部分,讲“文之枢纽”,是全书的总纲。从《明诗》到《书记》二十篇,为第二部分,分述各种问题的源流、特点和写作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其中又有“文”“笔”之分。自《明诗》至《谐隐》十篇为有韵之文,自《史传》至《书记》十篇为无韵之笔。从《神思》到《总术》为第三部分,统论文章写作中的各种问题。第二部分以文体为单位,第三部分则打破文体之分,讨论文学创作、文学构思以及鉴赏等等文学理论文体,相互联系形成一个论述的整体。《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五篇为第四部分。这五篇没有直接的联系,但都是撇开具体的写作,单独探讨有关文学的某些重大问题。最后,《序志》一篇是全书的总序,说明写作缘起与宗旨 6 简述《文心雕龙》“神思”论的基本内容

答:神思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论概念,它指的是在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思维活动特点。刘勰在《神思》篇中首先指出了“神思”作为艺术思维活动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的具体情形:“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


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思”的活动无所不到,可以不受到具体环境的限制,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无比广阔的活动范围,而且在整个“神思”活动的过程中,文学家的思维活动始终都是和客观物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同时,这种活动又是和作家的感情之波澜起伏联系在一起。当“神思方运”之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对艺术想象活动的特点作了非常形象的描绘和相当深刻的概括,即“神与物游”,作为创作主体的心灵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的融合统一。 7《文心雕龙·时序》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结合战国、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答:文学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发展,政治的盛衰、社会的治乱等外界生活场必然会影响到作家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这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 除了政治,刘勰还认为,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例如建安文学,由于当时特定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心理,所以其呈现的面貌很鲜明:此外,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的发展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根据刘勰之所述,大抵可归纳出三点:1文学随时代、社会诸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规律表现为“质文代变”,即文学内部两种质素――质朴与文华――的相互消长;2)从上古到宋齐,“质文代变”的具体表现是,或质胜于文(黄唐虞夏、曹魏后期、东晋),或文胜于质(楚、西汉、西晋、宋齐),或质文相兼(商周、东汉、曹魏前期),总的趋势是由质朴向文华发展;3)指出楚汉之后,文华胜过质朴,有悖于雅正之道,对此不良倾向必须予以矫正。刘勰的这些看法均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大体还是可信的;至于具体描述则稍有粗疏之嫌,甚至带有历史循环论的色彩。好在刘勰的思考并未就此停下,在《通变》篇中,他还进一步从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中找原因,并就如何纠正“从质及讹,弥近弥澹”的不良文风,提出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综观整个“通变”论,可以说,刘勰是站在一个“惟务折衷”、朴素辩证的立场上看问题的,其文学发展观以“通”(继承)为基础而以“变”(革新)为旨归,以“通”求“变”,以“变”葆“通”,初步建立起了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学观。就像刘勰自己所说的,“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通变》这样一种文学史观,不说在当时,即使放在今天,仍能给我们留下诸多的启迪„„ 10、何谓诗话?试举五部最著名的诗话。

答:诗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论诗的文体,狭义的诗话是指诗歌的话本,即关于诗歌的故事,随笔体,如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广义的是指诗歌的评论样式,崛起于北宋,是中国古代诗歌体制特别是唐代律诗高度发展的产物,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原有的格局。著名的五部诗话有宋代欧阳修的《六月诗话》和清朝袁枚的《随园诗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11、何谓“以禅喻诗”?如何《沧浪诗话》“以禅喻诗”?

答:以禅喻诗”开始于北宋苏轼、黄庭坚等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改变了前人仅仅以参禅比喻学诗“工夫”的作法,直接以禅境比喻诗境,以参禅的“妙悟”喻对诗歌本质的领会。严羽在体会禅宗心法的过程中,使用禅宗特有的理论表达,认为诗的本质也是不可言传的,只能依靠“妙悟”。这样,他就使得以禅喻诗进入到了诗的本质层面上来,由此导出后人“诗禅等一”等等的说法,在佛教思想融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诗歌与佛理的融合虽然在早期就有,可唯独严羽能够将禅宗理论与文学现实相结合,不仅对于佛法的本土化作出了理论贡献,借助佛理,严羽也能够更深入的涉及到一系列以前没有被触及的文学理论问题,开拓了文学理论表达的视野。 12、如何评价黄庭坚诗学主张?

答:1)他有意放弃了白居易以来的诗歌讽谕传统,很少在诗中议论时政,而将创作更多地转向个人精神世界。

2)他又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反对在诗中毫无节制地表现各种情感,要求以“养心治性”为根本目的。他的诗歌世界显得不那么丰富,使人感到诗人往往在故意回避抑制自己的感情。 3)在内容上,他不想超越前代文学范本,而提出了“规模其意”的“夺胎法”“换骨法” 13、如何评价“词别是一家”?

答:李青照的“词别是一家”的理论,首先从词与音乐的角度,提出词应合律。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词要分五音、五声、五律等等,以此来区分词与诗,从而使词的音乐属性较之以前得到了提高与完善。其次从文学角度区分诗与词。然而我们不难看出:李清照主张“词别是一家”,维护词的传统风格,旨在说明诗词界限。词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有着特殊性能和独特风格。它极富变化的句式、句法、声律、叶韵等特点,密切配合乐曲之优长,又确非诗之所有,较诗更适宜表达宛转曲折的感情。因此,李清照主张词“别是一家”,不应将词与诗等同视之,自有其合理的一面。然从词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词与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一意严分诗与词的疆界,反而显得有些过犹不及。我们应该承认词与诗有不完全相同的体性和风格,也应该承认词与诗并非完全不相同的事实。词作为合乐之诗,兼具它的诗歌母体和音乐母体所遗传及赋予它的双重职能,既应抒写情志,以充实的思想内容感动人心,亦应吻合音律,以完美的


艺术形式悦人耳目。珠联壁合,方是歌词创作的理想境地。 14、金圣叹小说批评的基本内容。

答:古典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首先当然是这些名著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所致,但是也与这些小说刊刻之后,一大批眼光独到的小说批评家们极力批点评说有极大的关系。像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脂砚斋等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与《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密切相连的。他们不仅开创了中国古典小说批评史的新局面,也使更多的读者通过他们的批评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些古典名著的精髓和魅力。金圣叹腰斩《水浒传》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说法,自从金圣叹推出他的贯华堂本《水浒传》后,有近两百年人们不知道世上还有一百回和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传》。自郑振铎们挖掘出所谓全本《水浒传》后,金圣叹的七十回本《水浒传》又很少有人见到其庐山真面目了。那么,金圣叹的批评本《水浒传》是不是被腰斩的,他为什么要腰斩《水浒传》,七十回本的《水浒传》和金圣叹的批评究竟是什么样子,他所批评的七十回本《水浒传》究竟有没有独特的魅力。这些问题,相信读者在读完这个批评本之后会找到答案,也会由衷地佩服金圣叹的胆识和才华。而金圣叹那些见解独到、语言独特的批评文字,也会让读者耳目一新。他所提出的人物"性格"说,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15、李渔《闲情偶寄》关于戏剧创作的基本主张。

答:李渔关于戏曲创作的理论,有一个根本点,就是强调要从观众出发,注重戏剧的舞台演出,也就是说,要注意群众性和演出效果。所以他的一切论述都围绕这一根本点:使大多数人都能看懂,并受到欢迎。正因为如此,他首先强调结构(即对主题、题材、人物、情节等的组织与处理)李渔不仅强调了结构的重要性,而且还提出了“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等使剧本主题突出,结构严谨的方法。在“立主脑”中,他要求每个剧本都要有鲜明的主题,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在“密针线”中,他要求故事情节前后要统一,考虑埋伏和照应,使整个剧本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减头绪”中,他要求作家要“头绪忌繁”文情专一,使“三尺童子观演此剧,皆能了了于心,便便于口”除此之外,在“脱窠臼”中主张创新,反对抄袭;在“戒荒唐”中主张所写的事应合于人情物理;在“审虚实”中,他还提出对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处理问题,和典型化的问题。

戏剧的语言,在戏剧中是非常重要的,李渔在词采、宾白等节中作了精彩的论述。他主张戏剧语言应该“贵浅显”“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声务铿锵”“语求肖似”“字分南北”“文贵洁净”“意取尖新”“少用方言”。贯穿这些主张中的基本精神,就是语言要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尤其要个性化。此外,李渔特别强调宾白的重要性,认为“宾白一道,当与曲文等视”,这也是值得重视的。

戏剧有教育作用,但也有娱乐作用,为了使剧本有较好的演出效果,起到娱乐作用,李渔主张应该重视科浑的作用,使他帮助观众驱散睡魔,抖起精神看戏,但要戒淫亵,忌俗恶,重关系,贵自然,做到诨而不俗。李渔的戏曲理论,继承和发展了王骥德的主张,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元明以来戏曲艺术实践的丰富经验,揭示了戏剧创作和演出的艺术则,在戏曲史上画上了重要的一笔。 16、归纳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要点。 答: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 没有对目标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 没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 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 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c4c993c5f0e7cd18425368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