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114

2022-09-07 10:11: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文论114》,欢迎阅读!
文论,中国,古代,114



《中国古代文论》模拟试卷四

一. 填空题(每个空格1分,共20分)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篇名《论语》作者 孔子

2.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

篇名...《文心雕龙·神思》作者刘勰

4.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篇名《与元九书》作者·白居易

5.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篇名《答吴充秀才书》作者欧阳修

6.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

篇名《仲兄字文甫说》作者苏洵

7.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

篇名《叙山歌》作者冯梦龙

9.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

篇名《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作者梁启超

10.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篇名《闲情偶寄》作者李渔

二.解释下列名词的文论内容(每小题5分,共15分)

1文本同末异说(曹丕 在阐述的本与末的关系时,曹丕第一次提出了文本同而末异

的观点,认为一切文章在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这个根本点上是相同的,但各类文体又都具有各自的审美特征。与传统儒家思想不同。曹丕看重的不是之本,而是,即文艺创作的风格特征问题。这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大变化。

3点铁成金说(黄庭坚)是黄庭坚诗文理论的方法论,是解决诗歌创新问题的途径和手

段,并不是诗歌的本质论和风格论,也不是强调形式重于内容的武器。如何做到平淡之语出奇境,言有尽而意无穷,他指出一条具有操作性的方法,避免流于不切实际,点铁成金



三.论述题(第1小题20分,第2小题25分,第3小题20分,共65分) 1《毛诗序》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1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请评述这段文字所包含的文学思想。

答: 通过音以表现情绪的不同,据此可以体察到人心、政治的实情,此外“安”“乐”“怨”“怒”“哀”“思”等,均属于心理活动的各种形态,它们何以作为测量政治良窳的指标呢?

这里所说的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本来是无可厚非

的。正由于诗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其具有独特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陶冶性情的社会价值, 先王 才用之来完善道德,实施教化。这里并不存在,也不应该得出诗歌只能为道德、教化服务,而不能有其他诸如愉娱、审美作用的结论。但是《毛诗序》却恰恰得出了这一结论,提出要 发乎情,止乎礼义.于是便背离了前面所论的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的广泛包容性,而退化为情感必须规范于人为的属于意识形态的 礼义 之内,失去了热情活跃富于创造力的自由驰骋,成为统治者手中的工具。因此,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就不再允许是真正属于本性的 ,而变为虚假的投合统治者专制口味的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就成为诗歌创作唯一的目的和归宿,并且 时,也一定要 主文而谲谏 ,闪烁其词、婉转委曲。总之,一切又回到了春秋后期孔子 思无邪 温柔敦厚 诗教 中,前面情感论所放出的光芒也就开始暗淡了。



2.杜甫《戏为六绝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又有:“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又有“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请据此分析杜甫的文学思想主张及其意义。

答: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

2




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3.阅读下列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 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1)这是谁的文论主张?出自哪一篇课文? 2)请分析这段文字包含的文论思想。

答: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创作主张。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强调作家的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所谓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即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 浩然之气含义接近。气盛言宜的思想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唐韩愈关于作者道德修养与文辞关系的论断。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毕宜。”气盛指作者道德修养达到很高的境界。他认为,只要气盛,则发言、著文,无论言之长短,声之高下,都会是适宜的。韩愈把气与言的关系同水与浮物相比,缺乏科学的必然性,但他强调侮辱入观方面的道德修养对言辞文章的决定作用,还是合理的。韩愈的这个论点,源于孟子的养气说,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配义与道”(《孟子·公孙丑》)。这对韩愈重气思想是有启发的,但孟子并未论及气与文的关系

韩愈的气盛言宜说重视作者的道德人格,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应该肯定的。但重道轻文的倾向,则不利于文学的发展。韩愈由孟子养气说引申出气盛言宜论,其本人诗文之盛气则源于其道德、学识之南宋理学成熟,民族矛盾尖锐,振发人心极为迫切,辛弃疾遂再倡说。既见于其政论,又见于其词作,扛鼎的笔力来自胸中盛气,辛弃疾以盛气使词,词中自见其不凡之气。而历代之论韩、辛,颇见相近之评价,从韩气盛言宜到辛以气使词,可看到他们共有的沉雄奇险、骨力怒张,一改传统儒家的中和之音,这又与两人的遭遇、个性、才力、学识以及艺术上求新求变的思想有关。韩诗狠重奇险为唐诗之一变,辛词自险至奇更在词坛别立一宗。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64e733c580216fc700afdd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