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暑热证的辩证施护

2022-12-05 17:17: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儿暑热证的辩证施护》,欢迎阅读!
暑热,辩证,小儿



小儿暑热证的辩证施护

夏季热又称暑热证,为婴幼儿时期一种特有的在夏季发生的疾病,6个月~3岁体弱小儿为多见。自盛夏起发热,发病多在68,可持续13个月。临床以入夏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汗少为特征,秋凉后症状可自然消退。发病原因,一般认为气温炎热,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汗腺分泌减少或缺乏所致。有些患儿常可连续发病数年。



病因主要与小儿体质因素有关。有因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如早产儿、未成熟儿,肾气不足者;有因后天脾胃不足,发育营养较差,脾胃虚弱者;有因病后体虚,气阴不足者,人夏后不能耐受暑热气候的熏蒸,易患本病。



1辩证施护

1.1署伤肺胃治以清热解暑,养阴生津为原则。表现为发热持续不退,热势多午后升高,稽留不退,气温愈高,发热亦愈高,口渴引饮,头额较热,皮肤干燥灼热,无汗或少汗,小便频数而清长,精神烦躁,口唇干燥。



健脾消食;烦躁明显者,清心安神;如兼有外感伤暑症状者,疏表清暑;如兼有湿邪,舌苔白腻者,清暑化湿。



1.2上盛下虚治以温补肾阳,清热护阴为原则。表现为精神萎靡或虚烦不安,面色苍白,下肢清冷,食欲不振,小便澄清,频数无度,大便稀溏,身热不退,口渴多饮。



若心烦口渴,舌红赤者,加淡竹叶、玄参,以清心火,除烦热。如口渴不止,小便既多又清,属胃热耗伤阴津,肾阴肾阳俱见亏损者,可用白虎加人参汤与金匮肾气丸合治。



2治疗原则

调补脾肾,清暑泻热,益气生津。辅以西瓜汁代茶饮。

2.1针灸疗法取足三里、中脘、肾俞、大椎、风池、合谷等穴,视病情行补泻手法 。壮热: 配风府、陶道、少商(出血)。口渴:配太溪。烦躁,睡眠不安:配三阴焦;咳嗽:配太渊;大便溏:配天枢、气海(针后加灸)及灸神阙穴;精神萎靡,食少面黄,肢端厥冷:配关元,脾俞,(针后加灸);如下元肾阳不足者,针后加艾条灸,每穴2~3min,每日针1次,7次为1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



2.2推拿疗法推三关、退六腑各200次,分阴阳、推脾土各300次,清天河200次,揉内庭、解溪、足三里、阴陵泉,摩气海、关元各3min1/d7d1疗程。用于暑伤肺胃证。






3预防

3.1注意防治各种疾病,特别是麻疹、泄泻、肺炎、疳证等,病后注意调理,恢复体质。



32改善居住环境,房间勤通风,,注意调节室内温度,保持凉爽,或易地避暑。



4護理

注意营养,饮食宜清淡,多补充水分,可用西瓜汁、银花露、绿豆汤等代茶。高热时可适当用物理降温,常洗温水浴,可帮助发汗降温。避免着凉、中暑,防止并发症。



4.1幼童居室应常开窗通风,透阳光,通空气,保健康。

4.2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夏日多饮水,汗出时勤擦汗,勤换衣服,避免吹对流风。适时添减衣着,多户外活动,吸收新鲜空气,适应外界环境。



4.3多病体弱的幼儿,注意护理,不宜盛夏时节断乳,如需断乳,应注意喂养,加强营养,饮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同时注意饮食卫生。



4.4酷暑期间,尽可能移居阴凉通风之处,尤其是前1年曾患本病者。

4.5春夏季节,婴幼儿长期发热,在排除期它疾患时,应注意考虑本病,要早诊断、早治疗,防止滥用抗菌素,以免产生不良影响,拖延病情。



4.6大江以南,地卑气薄,湿胜热蒸,故春夏之交,始用清凉饮料,尤其上年患过本症的患儿,每日可以鲜藿香610g,煎汤代茶;盛夏季节,选用清凉解暑药,如甘菊、桑叶、荷梗、车前草、蛇舌草、冬瓜皮、西瓜皮、金丝草、莲蓬等。脾虚体弱孩童可健脾补肾:选用太子参、白术、淮山、红枣、覆盆子、菟丝子、蚕茧之类,尽可能防止本病的发生。



5注意事项

5.1患儿居室保持空气流通,清洁凉爽。必要时可使用空调,一般室温控制在摄氏2628℃,不宜过低。



5.2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适当补充一些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5.3注意小儿体温变化,常用温水洗浴,以帮助降温散热。不宜用冷水洗浴,以免闭汗使体温上升,甚至引发感冒与呼吸道感染等。应该首先降室温,然后可




通过温水浴降温.勿滥用抗生素,以免拖延病情。



5.4高热无寒战又无汗的小儿,采用酒精擦浴降温,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应注意避免受凉及并发肺炎。 擦浴部位不能全部一次裸露,擦某部位露出某部位。擦浴过程中,由于皮肤很快冷却,可引起周围血管收缩及血流淤滞。必须按摩患者四肢及躯干,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散热。操作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生命体征的变化,若出现寒战、面色苍白、脉搏或呼吸异常时,应立即停止擦浴,及时通知医生处理。酒精擦浴时浓度在25~50%,在两边颈动脉,腋窝动脉,肘动脉,腘动脉,股动脉等血管丰富处多停留片刻以增加散热,可轻轻各拍打5min并注意保暖,胸前区、腹部、后颈、足心禁忌擦拭,因这些部位对冷的刺激比较敏感,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血液病患者、新生儿禁忌使用酒精擦浴,因血液患者凝血机制差,酒精擦浴可使皮肤出现散在的出血点,在操作前要询问既往史;新生儿皮肤薄,毛细血管丰富,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易致酒精中毒而加重高热惊厥。



参考文献:

[1]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346-348.

[2]李明.针灸治疗暑热12[J].针灸临床杂志,2005,4.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d3daafcec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9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