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的艺术特色

2022-10-16 05:13: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马勒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的艺术特色》,欢迎阅读!
马勒,交响曲,声乐,大地,特色

要:古斯塔夫·马勒一生共创作了10部交响曲和40多首歌曲,其中尤以《大地之歌》最为著名。在这部交响曲中,作曲家创造性地把东方的诗歌非常协调地融汇于西方的交响曲之中,使得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欧洲浪漫主义的风格,而且更具有古老中国诗歌的气息。本文通过对《大地之歌》的音乐分析,试图探寻其深刻的音乐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马勒 《大地之歌》 艺术特色

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是维也纳浪漫乐派的最后一位伟大的作曲家、指挥家,他积极地发展了晚期浪漫主义的传统,将交响曲这一传统形式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作品思想深刻、规模宏大、色彩绚丽,使交响曲自海顿等以来在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后达到了最辉煌的顶峰。 一、《大地之歌》的创作背景

《大地之歌》最初构思于1907年夏,完成于190910月。马勒在这两年中连续遭受命运对他的沉重打击:大女儿玛丽亚的夭折、艺术观点和人事原因他被迫辞去维也纳歌剧院院长和指挥职务和医生诊断出他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这些突如其来的一系列事件,使马勒在心灵上遭受了严重的打击。正如阿尔玛·马勒在回忆录中写道:“他过着完全是茫然不知所措的苦行僧的生活,忧虑和折磨的紧张度是可怕的,有时他渴望死,有时又火焰般的渴望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马勒拿起朋友送来的德译本诗集《中国之笛》选出了几首与他的心境十分契合的诗构思出了《大地之歌》的初稿。 二、《大地之歌》的音乐分析

《大地之歌》包含六个乐章。从第一到第六乐章贯穿着五声音阶的音调,每个乐章用变奏手法发展主题,独唱声部构思独特,器乐部分采用规模宏大的三管编制,全曲还运用交响音乐的发展手法。现将各乐章分述如下:

第一乐章《尘世忧愁的饮酒歌》, 歌词选自李白诗,奏鸣曲式,男高音演唱。描述了”孤猿坐啼坟上月”的愁绪和寂寥。在这个乐章中,马勒把“副歌”处理成一首交响化的分节歌,每次出现都移高半音,增强了音乐的悲剧性。第二乐章《寒秋孤影》,歌词摘自钱起诗,d小调,aaba曲式。原诗的基调悲观, 表现孤身漂泊异乡的游子疲倦孤独的精神状态。女中音在弱音小提琴的伴奏下细腻抒情的演唱,悲惋凄凉。 第三乐章《青春颂》,李白诗,回旋曲特点的分节歌,由男高音演唱。这是一首充满青春气息的的欢快颂歌,音乐生动形象,木管乐器吹奏出五声音调的前奏,男高音依次唱出七节歌词,中间作了变化处理。第四乐章《咏美人》,原诗为李白的《采莲曲》,女中音演唱。音乐轻盈柔美,具有浪漫主义的气息。第五乐章《春天里的醉汉》变奏发展的分节歌,由男高音演唱,原诗为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歌词意境与第一乐章遥相呼应。在这个乐章中,作曲家为了描写醉汉,用半音阶和无调性来刻画,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第六乐章《告别》《大地之歌》的核心段落,女低音演唱。乐章占全曲篇幅的一半,演奏时间为35分钟。诗词分别选自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和王维的《送别》,这一乐章音乐内涵非常丰富,既有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又有对不可抗拒的“死亡”的悲剧性描写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眷念。

总的来看,在《大地之歌》中,马勒以哲学性的构思,深刻细腻地反映了他晚年复杂的内心世界。《大地之歌》是作曲家本人最深邃的自白,是马勒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多层次情感交织的集中体现。正如20世纪英国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所说:《大地之歌》的美融合了孤独与痛苦、力量与自由,它又是无比的自然美和永恒的单一美的交织。”① 三、《大地之歌》的艺术特色

《大地之歌》是马勒全部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它之所以受到广泛的欢迎,在于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融入了极富个性的艺术创作,具有以下的艺术特色:


第一,主题内涵丰富:它以深具哲学性的构思与对生活的热情和期望,讴歌大自然,向往平静、从容、安适的生活,把六乐章紧密联系起来贯串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个作品的的基调是悲观的,但其中并不缺少满怀激情的抒情表达,如第三、第四乐章。

第二,马勒的创作处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晚期创作的《大地之歌》必然代表了时代之交的音乐风格。调性得到极大的扩大,功能和声进行趋向瓦解。在这部作品中,他淡化和削弱了传统的调性组织, 不协和音的运用和大小调的频繁变化, 以及独特的配器,对新一代的作曲家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三,马勒《大地之歌》的创作不仅在思想内涵上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且在音乐言上还借用中国音调,同时他将这些“中国元素”非常协调地融汇于西方交响曲之中,其成功的创作为新世纪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继他之后,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等相继用中国唐诗创作了一些作品,如勋伯格创作的《月亮和人类》和《爱人们的希望》两部声乐作品,就是选自《中国之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e094c27a5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6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