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院儿童人际交往困境与对策

2023-01-06 09:29: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福利院儿童人际交往困境与对策》,欢迎阅读!
福利院,人际交往,困境,对策,儿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福利院儿童人际交往困境与对策

作者:白静

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12

【摘 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青少年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我国许多研究者就提高儿童、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这个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研究对象大多限于正常家庭环境下生活的儿童和青少年。本研究试图以福利院儿童为研究对象,来探寻这一特殊生活环境中成长的儿童所处的人际交往困境,以期对福利院完善儿童社会适应方面的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福利院儿童;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技能

经过在P区福利院为期三个月的调研后,笔者发现福利院儿童普遍存在着行为情绪不稳定、人际交往障碍、专门教育不足等社会化问题,表现为同伴之间发生矛盾后不能心平气和地交流,容易发生肢体冲突,如果护工介入调解,很有可能发生更多的冲突。不良的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儿童在院内的生活质量,而且严重阻碍他们融入社会。 福利院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普遍比较低,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

第一,福利院的儿童由于失去父母成为孤儿,而且有些儿童身体残疾,因此产生强烈的恐惧感或无助感,长出现自卑、胆怯、过度警觉、疏远外界、不愿意和别人交往等现象,影响了儿童融入社会与生存发展。[1]

第二,福利院的孤立环境阻碍他们人际交往能力。为了便于封闭式管理,福利院一般选址在偏僻的郊区,因此,也形成了一面阻隔与外界交流的无形的墙,使得院内儿童极度缺乏社会参与的平台和机会。这时福利院儿童就可能构成疏离于大社会的亚社会,这样的环境往往使得青少年的心理收到冲击,个人发展受阻。[2]同时,由于没有环境的刺激,福利院儿童难以养成社会所期望的行为习惯、扮演不了人际交往中符合规范的角色。

第三,福利院儿童的人际认知能力普遍较差。人际认知能力包括自我认知能力和认知他人能力。[3]根据镜中我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儿童的自我认知,因为儿童知识水平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所以他们的自我感觉取决于他人对自己的意见和态度,但是福利院的儿童和青少年大多有不同程度的生理缺陷,所以他们从别人的眼中看到的是无能的贬低后的自我认知,导致了自卑、孤僻和自私的性格特征,妨碍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和良性人际关系建立。此外,角色缺位或角色冲突影响对他人认知能力。一方面因为院内的照顾人员无法提供持续性的照顾、也就很难建立起稳定的关系,导致儿童对照顾者的角色认知不清;另一方面,儿童要面对各种照顾方式和性格特点的护理人员,容易造成角色间的冲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四,儿童福利院人力资本不足、照顾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福利院内的一线照顾人员数量与需要照顾的儿童和青少年數量是一对多,所以护理人员只能以满足他们的生活起居和医疗康复的基础需求为主,无法照顾到他们的情感需求。此外,福利院内的老师缺乏对人际交往技能提升方面的背景知识和技巧,所以没有对儿童和青少年的专门化教育。他们与同伴相处发生矛盾的时候,没有护理人员或者老师的介入调解和教育,从而让儿童同伴关系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

对于福利院儿童来说,提高人际交往技能、重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福利院内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GreenspanGrandfield1992)认为社会适应性为概括地说包括社会理解和交往技能两大类。[4]我国学者陈会昌(1994)在编制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时,归纳出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及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三方面。[5] CaldarellaMerrell1997)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认为社会适应性为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处理同伴关系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学业技能、服从技能、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可见,提高儿童人际交往技能至关重要,因此,儿童福利院的工作人员有责任和义务从各方面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6]

首先,积极倡导和鼓励福利院为儿童与外界交流的平台和机会。比如周末家庭、类家庭活动、院内外照顾等活动,增加孤残儿童与青少年与外界的交流,感受家庭的温暖。此外,在外界朋友来福利院探访的时候院方最好先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确保他们了解特殊儿童和青少年真正的需要,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他们,给予无畏的同情和怜悯,而是更多地表现出对他们的尊重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同感。

其次,福利院内的护理人员和老师应该以身作则。班杜拉的社会学系理论提出榜样具有替代性强化的作用,如:一线护理人员平时多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注重言传身教,给大家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同时,社会学系理论也提出,儿童模仿受表扬的行为比模仿受惩罚行为的可能性更大,所以,院内的照顾者和教育者应该对他们好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同样的,对于不好的行为,也应该加强指导和教育,加强福利院儿童的自我认知,引导他们扮演符合规范的角色。

再次,鼓励开展家庭寄养。家庭是儿童身心、人格得以健康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场所,据研究,家庭寄养的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普遍高于福利院儿童。[7] 经过二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后,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空巢家庭增多,很多家庭愿意承担寄养或收养的工作和责任,我们应该对这类的家庭同样提供支持和帮助,将家庭的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另外,对家庭提供服务的时候,不止停留于经济和物质上的帮助,还有心理辅导和教育技能方面的支持,促进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

最后,社会工作者们利用专业的知识为福利院儿童提供相关服务。考虑到成年儿童面临着出院、融入社会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个案、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的技巧和方法来提升福利院儿童的人际交往技能。比如,小组工通过有目的有技巧的小组活动和组员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e15bb0c1a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3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