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困境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提升探索

2022-04-14 08:28: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工作介入困境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提升探索》,欢迎阅读!
社会工作,人际交往,介入,困境,探索

社会工作介入困境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提升探索

摘要:儿童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困境儿童的问题被广泛关注,笔者通过统计了解到某市65%的困境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需求,针对困境儿童的此项需求,社会工作制定并实施了困境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小组,目的是帮助困境儿童认识自己,建立信心,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与技巧,最后通过对小组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从而帮助提升社会工作服务质量。 关键词:困境儿童 人际交往 小组工作

儿童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未来,据民政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我国困境儿童的数量大概有数百万,据不同的调查资料显示,大部分困境儿童在生存方面、认知方面、心理方面、社交方面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在《某市乐成长留守和困境儿童关心关爱项目》中,笔者通过入户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到现某市有困境儿童295人,其中65%的困境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障碍,针对困境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需求,笔者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小组工作对困境儿童进行介入,以提升困境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保障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困境儿童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1、人际交往的被动性。在与困境儿童交往的过程中,困境儿童处在被动状态,他们很少主动与他人交流,即使是他人主动与其交流,但也表现出局促和羞怯,而他人在尝试与困境儿童交往中,感受到他们的被动,则会认为困境儿童不愿与其交流,从而阻碍了人际关系的建立。

2、人际交往的范围较小且封闭。困境儿童大多数有固定的交往对象并且他们会选择与自己关系较为亲密的朋友持续性交往,他们常常会表现出排斥新的环境,局限在固定封闭的人际交往环境中,儿童无法获取到新的信息,不利于个体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影响个体构建自身的适应能力。

3、人际交往中情感更敏感。困境儿童在人际交往中,情感反应更敏感,情绪化严重,时常会因为他人无意的话语或举动而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不利于个体人际关系的建立。

4、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弱。部分困境儿童在遇到人际关系问题时,会表现出消极、敌对、冷战等状态,这种消极的应对方式,滋生出一些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对个体的学生和生活会产生消极影响。

二、人际交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层面

1、个体生理原因。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很多困境儿童在生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肢体残疾与智力残疾不仅仅是个体本身客观存在的困难,而生理情况使得个体认为自己和其他健康的人不同,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自卑且容易自责,担心遭到周围人的歧视,也担心自己的身体不便会给周围的人带来负担。

2、缺乏对自我的全面认知。困境儿童一般会过于在意自身的缺陷,例如成绩不理想,家庭条件不理想等,觉得自己不如他人,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这种自卑的心理,使得个体无法意识到自己的优势,缺乏对自身和生活的信心。

3、缺乏对他人的全面认知。由于困境儿童大多心思敏感细腻,在人际交往中格外在意他人的看法和反馈,有时他人无意中的一个举动会被放大,被困境儿童当做是他人的歧视与排斥,基于对他人行为的错误认知,个体往往表现出很无助很


封闭的状态,最终导致困境儿童对自我放弃,愈加自卑。

4、缺乏人际交往技巧。部分困境儿童遇到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时,无法及时采取正向的,主动的应对方法,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使得个体与他人关系的发展受到阻碍。

(二)家庭层面

1、家庭结构不完整。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困境家庭中,家庭结构不完整,有的父母离异、有的父母在外打工,个体与爷爷奶奶或者亲人一起生活,个别儿童父母正服刑,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心与关爱,个体的自尊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应对人际交往中的挫折时,往往逃避、灰心沮丧,影响个体与他人正常的交流和交往。

2、家庭教养方式不当。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困境儿童家中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注点一般聚焦在学习中,他们往往对于孩子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孩子承担着来自父母较高的期望,但父母却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沟通的形式大多数时候为事务性沟通,孩子即使是在家中也无法获得认可、肯定与支持,使得困境儿童自我评价偏低。

(三)社会层面

1贴标签现象。很多人对于困境儿童的印象与看法,是依靠对困境儿童的家庭状况和生活状况所形成的刻板印象,认为他们家庭条件不好,成绩差等,需要帮助,这种标签强化了困境儿童对自身的消极认识,他们意识不到自身的潜力及优势,将自己置于弱势地位。

2、社会支持不足。困境儿童由于个人、家庭等原因,大部分在人际交往中比较被动,他们的家长、老师和同辈群体等并未对困境儿童给予足够的关注及支持,使得困境儿童被边缘化。

三、小组活动计划 (一)理论框架 1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在小组活动中,个体会与他人沟通交流产生联系,而小组活动所提供的密切的长久的互动和在互动中的真实的回馈,能够帮助困境儿童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以及对自我的评价。 2、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强调关注服务对象的优势,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力,身边也蕴含着能帮他们克服困难的资源,这样一种正向的信念,在小组活动中能使小组成员充分了解和认识自己,同时小组中遵循的尊重、倾听、不批判等原则,能够帮助个体建立自信,更好地掌握人际沟通的方法。 (二)活动内容 1、活动目的

帮助困境儿童建立自信,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升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2、活动内容




四、小组实践过程中的反思

1、社工需要充足的经验。在做小组工作时,小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例如组员不配合,组员排斥、组员积极性不高等情况,此时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灵活的应对能力及时对组员进行引导,才能保证小组正常的开展,实现小组目标。 2、发挥小组成员的能动性。很多困境儿童在学校中处于边缘化地带,但社会工作小组是一个能够给予困境儿童足够的关注的地方,在小组活动中征询小组成员的意见,重视小组成员的看法,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潜力,从而能够更好地培养起个体的自信心,提升个体的自尊水平。

3、需对小组成员进行持续跟进。困境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是一个长期持续的问题,当他们脱离了小组的环境,能否将自己在小组中所获得的能力运用在生活中,需要社会工作者进行持续的跟进和服务,以巩固服务的效果。

4、需多层次进行介入。困境儿童人际交往问题的形成原因涉及多个层面,而提升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仅仅依靠小组活动是很难取得大的提升和进步的,必须结合困境儿童的家庭、所在的学校、同辈群体等多层次进行介入,才能够取得更好地效果。 结语

困境儿童面临的不仅仅是生活困境,很大一部分也处于心理困境中,他们的心理需求不容忽视,只有社会各界给予困境儿童足够的关注与帮扶,才能够全面保障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格局。 参考文献:

靳宇青.小组工作介入困境家庭儿童人际交往障碍的研究[D].甘肃政法学,2018.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9adb2d0a6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1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