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论文

2023-05-01 15:08: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色彩构成论文》,欢迎阅读!
构成,色彩,论文



色彩构成论文

浅议色彩构成教学探究

论文关键词:课题整合 色彩心理 课题连贯

论文摘要:为了更好地适应三本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掌握好色彩构成教学基础,笔者重新编排了章节,整合了课题,以色彩心理为主线进入色彩构成教学,化解枯燥的理论,结合生活的案例,思维练习与手绘练习相结合,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这是在教学探究中比较成功的。

现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基础理论是由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组成的。其中色彩构成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伊顿开设的色彩基础课程上发展而来。伊顿主张“从科学的角度研究色彩使学生能够对色彩有一个实在的了解,而不仅仅存在于个人的不可靠的感觉水平之上”①通过他的教学,学生形成了对色彩的明确认识,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色彩,所以色彩构成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实践课。

色彩构成是大一学生的必修课程,他们经过了半年的大学学习,认识上稍有些转机。对于他们学习基础课程的过程,还是要看作一个“洗脑”的过程。通过理性的视觉训练,把学生美术高考学过的视觉习惯完全洗掉,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的视觉规律。 一、对于教学不能把训练本身当作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视觉传达 在实践教学中,笔者的教科书采用的是文涛著的《色彩构成》(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很好,内容精炼,虽说文字不多,与现代设计联系密切,是一本实用的书籍。但是结合三本院校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对教材作了如下的实验: (一)用实践带动思考,对知识进行整合

在实验教学中,笔者把色彩学原理、色彩心理进行整合为一个课题——“色彩的物理生理与心理”。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色彩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正确把握色彩物理原理及对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说过:艺术最重要的感觉还是归于感性的,感性之后才有理性。所以把色彩秩序放在色彩心理之后讲授,从感性角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分析使学生们从感性的认识提升到了理性的分析。例如:让学生用色彩表达酸的概念和印象;后思考分析:酸→联想到→柠檬的味道→联想到→橙黄色→口中发酸的印象;最后引用橙黄色表达对酸的味觉。

诸如此类分别做如下练习: 嗅觉:香,臭 触觉:冰,烫

四季:春,夏,秋,冬

通过以上分析及手绘练习使学生感受到了色彩的魅力,启发学生对生活中色彩的思考和表现。

(二)用课题逐步引导,对色彩理性分析 色彩教学的三个阶段大致分为:

1.色彩的性质:色彩的物理、生理、心理属性(色彩原理) 2.色彩的分类与秩序:无彩色系,有彩色系,色立体,色的混合 3.色彩的归纳:色彩对比,色彩调和,色调

这三个课题是从色彩现象主观分析及表现到色彩本质的理性分析,再到个人灵感体验和个性探索。为了保障教学过程的连贯性,笔者把色彩心理的实验作业进行详细的理论性分析,




引出色彩秩序。

1:很多同学把“甜”的味道表达为“腻”的感受。通过色彩秩序的学习,这样的现象可以诊断为明度过高,把明度稍减一些,色相就会明确一些。当然这个增减的量,完全是由长期的经验而来。 2学生调的色有时近似灰黑,不纯净,这是因为色素的混合是明度降低的减光现象。要混合纯度高的新色彩,用相近的两色如黄+绿=黄绿。两色距离较远的红与绿混出新色为纯度不降的暗灰色。

3:学生的色相推移的练习为色相对比做好铺垫。明度推移为色彩的明度九调对比做铺垫。

色彩的秩序是一个整体介绍,色彩的对比与调合是局部分析。有了整体的把握,局部研究,学习的线索就很明确了。最后讲色调,色调讲究画面整体把握,它是指构成画面的整体色彩倾向。画面的色调,不仅指单一色的效果,还是指色与色的关系中所体现的整体特征。所以整个连贯性的特征为:整体→局部→整体。“感性在先,理性在后。”康定斯基说:“色彩和形式的和谐,从严格意义上讲,必须以触及人类灵魂的原则为唯一基础。”在从色彩的物理生理,心理课题中重点讲心理,而且一直以色彩的心理做立线引导,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与最后的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课题做呼应。 (三)充分互动,教学相长 色彩关系的处理是很微妙的,利用最单纯的色彩作为传达情感的手段,并不能通过色彩本身来决定它们的色彩关系。因为色彩关系类似于人际关系,也类似音乐的七个音符,加上轻微的调整会发出不同的曲调;在讲授色彩关系课题时,先引导学生用色彩的基础理论对不同色彩关系的图片进行色彩心理分析;接下来分解色彩关系的相关知识点;最后用色彩表达一下自己的性格;表现时利用色彩美学的规律处理好画面构成。 这三个步骤有如下作用:

1.化解知识难点,把枯燥的理论联系感性进而使学生易理解。 2.通过对比分析各种情感、色彩的关系使学生记忆深刻。

3.解开色调的神秘面纱,色调练习的过程:先定下要表达的情感;然后选择色相;进而选择明度与纯度对比;最后选择画面调和的手段。

4.充分互动、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相互分析作业,运用所学色彩知识表达自我心情和状态;通过语言表达和色彩表达两种渠道使学生强化对色彩情感的认识。 二、用手动带动思考,调整实验解构 (一)突出重点,弱化难点

依据教学大纲,色彩美学的习题练习,要多练,精炼,知其目的去练习。如:空间混合练习,色彩推移的空间表现练习,这两方面的练习难度大,制作需要时间长,而且不是重点。所以我采用实践,分析,总结的色彩规律。

所谓实践,就是先让学生用色彩进行涂鸦练习,表现一种生活感受。

所谓分析,就是用理性的色彩知识分析学生作业,逆向思考,让学生深刻认识色彩的性质。

所谓总结,让每个学生运用逆向思考的方式,重新理性的表现自己涂鸦时感受,再次理性分析。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拓宽教学渠道

面临36个有效学时的色彩构成课,着重于分析作品的色彩搭配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对于色彩的敏锐鉴赏能力。也就是以色彩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创新思维为目的,我们就能更好理解色彩构成研究的目标,就不会拘泥于颜料、电脑的介质以及传统图案与三大构成的主次之争,大胆地去研究色彩。例如:对电影《狮子王》的色彩研究,随着故事的变化,色彩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e9419a40029bd64783e2c4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