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23-01-30 22:09: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欢迎阅读!
诗经,人教,必修,教案,单元

《诗经》二首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学习诗中的融情于景、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并体会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分析《氓》诗中的女仆人公形象。

2、探究《氓》诗中女仆人公爱情悲剧的缘由。

3、揣摩《采薇》诗中仆人公的思想感情。体会征人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情感经受。 三、书目推举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最古老的中国文学源头,它是一部越读越觉奇特的经典。为什么斑驳的岁月未使它绽放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它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中蒙受损失?请同学们去读读作家安意如的《思无邪》,她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始终存活于心”;或者去看看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学会怎样用别样的阅读方法解读《诗经》。同学们,让我们穿越《诗经》的河流,感受其芳香,接受其哺养,也让秀丽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吧。 四、文本教学 (一)导入

请一同学背诵毛泽东《沁园春·雪》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风骚”何意?为什么特殊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介绍《诗经》学问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下面请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宏大的作品。请大家完成《学案》中文学常识题。

播放朗读音频,要求同学完成《学案》字词注音任务。 同学自由诵读诗歌。留意四言诗的节奏韵律。(二二节拍)



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疏通大意。(小组争辩解疑)

自读文本,思考: 《氓》侧重叙事,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仆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女仆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足,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了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当地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时间消逝,随着生活的好转,“氓”的脾气却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也荒唐起来,对女子始乱终弃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难过难过。但是,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彼此决绝了断吧!

明确:第一至二章:恋爱-热忱 幸福

第三至五章:婚变——怨恨 沉痛

第六章: 决绝——糊涂 刚烈 坚强

②《采薇》侧重抒情,诗中的抒情仆人公身份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表现了他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本诗的抒情仆人公是一位戍守边防的士卒,“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等诗句可以看出。他猛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期望着能尽快回家,内心里布满着悲伤。前三章的很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感情,如“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

不来”。最终一章又加以深化:“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由于意识到是玁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因此,他对玁狁满怀怨恨,在对玁狁的战斗中布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有一种骄傲感。这种感情在第四、五章里有所表现,如“四牡业业”“一月三捷”,又如“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尽情赞美已军的装备精良,气概雄壮。 (六)品析艺术手法

1、《氓》这首诗运用了些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爱好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仆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仆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忱。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行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仆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仆人公还生疏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公平的,从苦痛的经受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行说也。”她懊悔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糊涂、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告“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比,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比,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比女仆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加意蕴,产生形象鲜亮、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方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苦痛,也示意了女子容颜由娇美润泽到憔悴年轻的变化;桑叶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桑叶作比,格外符合女仆人公劳动妇女的身份,同时也示意了女子的勤劳。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采薇》前三章与我们学校学过的《关雎》和《蒹葭》的手法相像,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重章叠句:“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唱歌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日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接受重章叠句。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的心情。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示意时间消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苦痛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五、课堂探究

1、《氓》是如何塑造女仆人公的形象的? 【思路点拨】

此问题涉及到同学们把握文学形象的力量。探究时,可从三方面入手:①从叙事角度入手;②从塑造的人物性格层面入手;③从《诗经》“六义”中的赋、比、兴等手法入手。 【明确】

(1)在叙事中呈现性格。本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节写订婚,其次节写结婚,第三节写所得教训,第四节写被遗弃,第五节写受虐待,第六节写与男子决绝。全诗大体依据大事的进展挨次,实行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融叙事、抒情、谈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2)在摹写人物性格层面完善形象。恋爱时,女仆人公热忱、温存,对奇特生活布满了憧憬和渴望;男子此时则是心急主动地追求。结婚后,经过婚姻生活的考验,女子更是勤劳,任劳任怨;而男子则好逸恶劳,不念旧情。婚变后,女子一反常态,决然分手,表现了自己的坚强和英勇,也更显示了男子背信弃义、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本性。故事完整,人物形象丰满。 (3)从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着眼,特殊是赋比兴手法的应用。如以桑叶新颖润泽的自然情状比方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深意浓;以桑叶枯黄陨落的自然情状比方女子年老色衰之情状,也指男子变心感情枯竭。由桑叶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又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方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苦痛。

2、分析对比手法在《氓》中的运用。 【思路点拨】

此问题涉及到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的运用,探究时,同学们可立足于人物的“行为”“情态”“品质”等方面,进行分类比较。 【明确】

(1)从文化视角体会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如“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沟通范围的狭窄,尤其在爱情方面,少了宽泛的选择范围,使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存爱护,情意绵绵,嫁为人妇,任劳任怨,患病暴虐,绝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在叙事中运用对比,在故事进展中呈现对比。其中,有女仆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忱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布满了渴望。婚后,“于差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懊悔又难过。当时的渴望变成了绝望,对比猛烈。也有“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暴虐起来。婚前婚后,判若两人。也有“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些对比,形象生动,表现了女仆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3、探究《采薇》中的主要意象“杨柳”。 【思路点拨】

探究时同学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本诗借“采薇”而抒发戍边士卒征战辛苦、思乡哀怨之情的具体语境;二是折柳习俗所蕴含的情感。 【明确】

首先,《采薇》抒发士卒远戍的劳苦和哀怨之情,而诗中“杨柳”则成为“折柳赠别”与“折柳思远”的文化元素的滥觞。因“柳”与“留”谐音,汉人“折柳赠别”,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舍,不忍相别的心愿。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欣欣向荣之感。因而“折柳赠别”又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其次,柳树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赐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在情理之中。其中像“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等重言叠字的例子比较多,这样反复吟咏,构成了回环往复的音律,给人缠绵悱恻的美学效果。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学会了一些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一起领会了《诗经》中的爱情诗、征役诗的无限韵味。当代作家王安忆说:“《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的河。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久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芳香,接受其哺养。”课后我们大家更应当多读一些《诗经》中的作品加深理解进而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 七、教后反思 【学问链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十五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接受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深厚风土气息的重要缘由。《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行磨灭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fa83e6d30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4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