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登鹳雀楼》和畅当《登鹳雀楼》古诗词比较阅读

2022-10-28 00:16: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王之涣《登鹳雀楼》和畅当《登鹳雀楼》古诗词比较阅读》,欢迎阅读!
鹳雀楼,古诗词,比较,阅读,王之涣

王之涣《登鹳雀楼》和畅当《登鹳雀楼》古诗词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里。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下临黄河,是当时的登临胜地。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都写了诗人登鹳雀楼所见之景,画面壮阔辽远,意境优美雄浑。 B.王诗实写夕阳落入山中,借助想象,虚写黄河滚滚向东,最终流入大海。 C.畅诗一二句紧扣楼高来写,站在楼上好像站在飞鸟之上,超出人世尘俗。 D.这两首诗的语言均有朴素、浅显的特点,文字虽简练,但意蕴非常丰富。 2.前人论诗,认为畅诗不减王之涣作,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从写景上看,两首诗都描绘了壮阔雄浑的景色,各具特色。王诗重在突出景物的广阔辽远;畅诗一二句突出楼高,三四句突出景物的雄浑。从抒情上看,王诗借景抒情,并言说理趣,展现了登高才能望远的胸襟抱负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畅诗融情于景,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超逸的情怀。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借助想象,虚写黄河滚滚向东,最终流入大海错。王诗第二句虚实结合,既实写眼前的黄河,又想象其东流入海的景象。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不减王之涣作,也就是能与王诗媲美。可从意境、感情、手法等角度赏析。 从写景上看,两诗都描写了登上鹳雀楼看到的壮阔雄浑的景色,但各具特色。王诗描写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而畅诗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光远大,志向无羁。

从抒情上看,王诗既写景又说理,而畅诗则主要是融情于景。王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展现了登高才能望远的胸襟抱负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而畅诗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前两句写楼高,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后两句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二句与前二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0c3cb4feb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9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