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的嫁衣:天价彩礼下的回族婚姻“买卖”

2023-03-12 01:20: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变色的嫁衣:天价彩礼下的回族婚姻“买卖”》,欢迎阅读!
回族,彩礼,嫁衣,天价,变色



变色的嫁衣:天价彩礼下的回族婚姻买卖

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创造而又为全人类所共享的。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讲到:从民族学意义上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彩礼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历经了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作为正式的婚姻礼仪,是由纳征演化而来的,纳征即为送聘礼。而回族的婚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自身的民族特色和宗教特色,还受到汉族婚俗的影响,回族的婚礼中插花也就是定亲,同时又叫纳礼。如同汉族的纳征礼,其中,纳礼是很关键的一步,因为收下了聘礼,就意味着双方都同意了婚事。一旦履行纳礼,标志着男女双方的婚约已经正式订立,且这种婚姻关系在非受币,不交亲法律上已得到认可,并具有不可悔改性。由此可见,彩礼在回族的婚姻中是尊崇传统婚俗,合乎伊斯兰教义的,并不是以追求利益和财物为出发点。然而,目前在宁夏回族聚居区,特别是南部山区的农村,回族婚嫁中的彩礼数额以每年以惊人的速度上升,高额彩礼成了农民沉重的负担,那么,彩礼对于这些有宗教信仰的回族农民而言,有着一种什么样的意义呢。



一、彩礼——婚姻的缔结者

婚礼,是回族人一生中的一个大礼。回族家庭常常把给儿子举行婚礼、完婚卸担儿,认为这是终身大事,是作為父母的责任。回族对婚礼特别重视和讲究,由于我国的人口分布,回族遍布全国各地,回族婚礼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形式,回族的婚姻习俗大都是按照教规来办的。在宁夏回族聚居区,回族的传统婚俗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道程序:请媒人提亲,说色俩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迎娶),念尼卡哈,回门等。在回族婚礼的一系列程序中,插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标志着在伊斯兰教义上婚姻的有效与合法。插花即纳聘礼(彩礼),回族也叫定亲,有的地方还叫提盒子,意思是为姑娘插朵美丽的花。插花一般是在女方喝了定亲茶以后,媒人根据女方的需要,由男方纳合理的聘金,回族叫麦哈尔。这就是聘仪(即彩礼)对于他们的意义,在伊斯兰文明和其他为数甚多的穆斯林文明中,婚姻的缔结总是以聘仪(即彩礼)形式达成,理论上这是自愿的,约定俗成的,但实际上,彩礼的多少是根据人的意志而变化的。



《古兰经》里对聘金的多少并没有作明确的规定,一般是根据男方的经济条件量力而行,不强迫。通常情况下,不得少于一两纯银,但无论多少都要履行这一习俗。关于这一习俗,《古兰经》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赛尔德之子赛海理的传述:一女人来见穆圣对他说:圣人啊!我分文不要,愿聘你为妻。穆圣对她上下看了看,垂头不语。她见穆圣不作判断,便坐下来。穆圣的弟子对他说:以把她嫁给我。穆圣让他找能做聘仪的东西,穆圣的弟子往返两次,结果什么也未带来。最后,穆圣问他弟子能否背些天经?弟子说他能背某章。最后穆圣说:我把她聘给你,以教她天经为聘金。这则故事体现了回族在嫁娶时男女双方必须履行纳聘礼这一规定,并且回族在送彩礼时,不管金额多少,都不能拖欠,其他物资可以是实物,有些东西也可以根据当时的价值折合成人民币,回族把它们




折合礼,所有这些聘礼必须在插花这天全部给齐。由此可见,彩礼在回族婚姻中起着维系男女双方婚姻关系的作用,并在教义上承认了婚姻关系的合法性。



二、彩礼——婚姻的保障

彩礼是保障婚姻的一种形式。回族认为,赠送聘金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男子对婚姻大事不严肃,朝三暮四,随意离婚,从而在经济上有所牵制;另一方面也是保障女子生活的一项措施。



在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族村落,长期以来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这里经济发展落后,自然环境恶劣,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收入水平也十分落后。在很多回族村落,高额彩礼现象已经十分普遍,我们往往会看到很多这样的家庭,他们有些为了儿子的婚事卖牛卖羊,东拼西凑,甚至外债累累;有些年迈的回族夫妇或夫妻一方常年在外打工挣钱,只为了支付子女婚事所需的高额彩礼等等。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支付高额彩礼成为保障子女婚姻幸福的筹码,很多人认为,彩礼钱收的越多,男方越重视自己的女儿,即使他们感情不好,男方也不会离婚,另娶一个又要花很多钱。此外,在回族多年的传统中形成了男子如果无理提出离婚或中断婚姻关系,男方所赠的聘礼和东西不能索回。这种约定俗成的规矩无形中加强了子女婚姻的长久关系。



三、彩礼——父母的发财梦

在宁夏回族农村里,有些地方的回族,由于受中国封建社会买卖婚姻的影响,所索聘礼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大,一心只想靠索要高价彩礼实现自己的发财梦。在宁夏回族农村如今流行着这样的一段经典《没等婚车走远,立马关门把钱数》现在的人真能行,女儿十五就嫁人;为赶彩礼的高峰,娃的前程不关心;针线茶饭都不行,面面说的都能行;强拉硬拽撤了学,结果就为开小车;现在的事真难说,父母为钱也入魔;把娃打扮成模特,就等媒人来撮合;



门前大风刚刮过,媒人一个接一个;不管娃娃看上没,彩礼少了就拒绝;女儿没有发言权,父母开口二十万……”



虽说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族通其他回族姑娘长到十五六岁,便有媒人上门提亲。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彩礼数额近些年也在不断上升,有些父母在女儿长到十五岁左右时,即使在上学也让她们辍学,等着给个好人家,或者说至少能让女儿赶上这个彩礼高峰期,能向男方索要高额彩礼。上面那首诗则是对当今社会有些父母索要高额彩礼,一心卖女发财,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对女儿的前程丝毫不关心等现状的一种讽刺。



四、彩礼——家庭地位的转变

中国传统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延续了几千年,受此影响,回族农村家庭重男轻女的思想也根深蒂固。在笔者以前生活过的村落里,几年前,有很多家庭为了生儿子不惜东躲西藏,举家搬迁。但近年来随着彩礼数额的不断上升,在农村又




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生的是姑娘,全力以赴加营养;如果生的是儿郎,自己办法自己想;女孩贵了羊贱了,养女多的要发财;养儿多的要跳崖……”随着高额彩礼的出现,与之相应地是回族家庭地位的转变。以前人们认为养儿可以养老,防老,但近几年的高额彩礼给儿子娶媳妇成了一种负担。传统的回族家庭里,老人们认为给儿子娶了媳妇自己才能卸担儿他们一生中最大的责任便是让子女成家。在这种思想观念下,很多回族农村的老人们会用自己大半生的积蓄来给儿子娶媳妇,当彩礼。很多农村家庭经济收入来源相对较少,以往每年的收入可能正好维持一家人的开支,甚至稍有富裕,还能存下一点积蓄,在当地的村子里也算的上中等家庭。但如果儿子到了结婚的年龄,高额的彩礼以及结婚费用可能會用尽他们大半辈子的积蓄,有些贫困家庭还得东拼西借来凑足彩礼钱,给家庭贫穷者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在这种境况下,他们的家庭地位会发生转变,以往自给自足的中等家庭变为外债累累的贫困家庭。相反,养女儿多的家庭则发生截然相反的境况。一个养女儿多的贫困家庭由于出嫁女儿,回报他们的是彩礼,有些家庭会因女儿的高额彩礼而致富,家庭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家庭地位得以提升。



五、彩礼——人情面子的产物

费孝通先生在差序格局中指出:中国的社会结构就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同样,我国传统的农村社会中人们之间的联系就是依靠这种一圈圈所推出去的波纹——社会关系网络(人情面子)来维系。



正是因为农村村落这种传统的差序格局,高额彩礼现象也愈演愈烈。宁夏回族农村是一个传统的农村社区,在这个团体里,人们之间的联系都是依靠人情面子。当高额彩礼在回族村落盛行时,很多嫁女儿的父母认为这不是卖女儿,别人家的女儿也是要了这么多彩礼,我的女儿为什么比别人少?况且收彩礼是祖辈的风俗,大家都收。另外,还有很多父母认为:要彩礼钱的多少,体现了自己女儿的价值,钱越多,表明女儿越优秀。如果自己出嫁女儿时要的彩礼比较少,别人会认为是不是你家女儿有什么问题,不然怎么会那么便宜?思想观念的落后,国人情面子的作祟在无形中就将女孩的婚事当做一桩交易而进行买卖。面子是中国人社会中的日用品特别是在有信仰传统的回族农村,面子为高价彩礼的盛行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总体上来看,彩礼本是一种历史文化沉淀的产物,应当视其为一种文化现象,它通过财物的交换,从某种程度上维系了世俗婚姻的稳定。我们应正确对待彩礼现象,而不应该一味地跟风索要高额彩礼,将女儿卖出天价。虽然近年来有关抵制天价彩礼的呼吁层出不穷,但人们更愿意跟随大流,服从传统。要移风易俗,尤其是要坚决抵制高额彩礼是很不容易的,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明白:教化胜于强制,而教化也要有一个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1fe61e671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c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