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之地理实践力

2022-12-28 15:02: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核心素养之地理实践力》,欢迎阅读!
素养,地理,核心,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核心素养之地理实践力

作者:梁秀芬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第17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深化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随之各个学科也开始修订课程标准,探讨各学科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确定为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素养指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意志品质和能力,强调地理课程落实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地理实践力素养是目前地理学习中最欠缺的,地理知识的学习仅仅落实在考卷上,存在学生的想象中,学生的地理学习与实践是相背离的。地理实践力外在体现是指通过实践体现出来的操作层面上对现实问题的应对能力,内在体现是内在的品质,是一种意识和习惯。如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科学意识、行动意识;养成动手的习惯、思考的习惯、调查研究的习惯等。所以,地理实践力包括能力和品质两个方面。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带学生户外走一圈,顾名思义是地理研学,而是一种科学态度的培养,即好奇心、行动力、思考力的方向培养。好奇心是内在发展的驱动力。通过社会调查访谈,引起关注社会多样化的好奇;利用新技术虚拟还原生活场景,动手模拟实验,体会科研的乐趣。行动力是一种良好的意识和习惯的能力,主动的探讨、分析、解决,在行动中养成行动的习惯,即通过考察、调查、实验,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主动思考的幸福。思考力即思维和方法的综合应用。地理的复杂性体现在地理的综合性,空间思维综合认知能力的培养需要到大自然中感悟,在大自然中辨认方向、认知地貌、分析区位的选址等等,从实践中直接探究分析。

地理实践力的具体培养,在于地理校本课程与地理研学的合二为一。

首先,开发地理行走课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地理行走课程的实施:行前有课题、行中有记录、行后有总结。课题准备采用教师自编的地理行走手册。小组合作是地理行走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主要方式。学生可以一人在父母的陪同下行走,也可以几人结伴,或者学校统一组织安排。教师则针对学习小组的学习反馈表、个人自我评价和行走心得,从选题原创性、主题明确与否、设计形式特色、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和评价。例如:行走一些民俗村,感受民俗文化,首先制定行走目标:1、在地图上,查找民俗村的位置,选择合理的出行方式和思考生态民俗村选址的意义。2、通过导游图、公交车路牌等,学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好习惯。3、通过对生态民俗村的参观、走访,说出其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意义。4、欣赏当地的特色民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化,明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5、通过建筑、文化、小吃,说说当地独特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现代生态民俗文化村建设即人地和谐发展,是新农村发展建设的典范。然后制定行走过程:从行走目标中选取你感兴趣的一项或多项,进行观察、记录和调查,撰写调查报告记录单。

其次开发地理实践活动资源,高中地理教材必修模块设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分析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课题研究,研究课题共涉及观察、记录、测量、证实、了解其变化规律、模拟实验、了解效应的原理、探究要素相互关系、画影响链图、调查、理解、获得证据、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了解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探索解决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写出报告、理解主要问题和对策、认识主要用途等19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行为动词,给出较为系统的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培养的教材资源体系。

再次,提供深化地理实践活动依据,具体的教学活动是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同时,更多地依据所用教材进行设计和安排。同时,教材也是学校考核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素材之一。地理教材在每章设置的课题研究栏目,为教师开展地理实践探究活动提供了依据、素材和必要指导,支撑教师在教授地理学科知识的同时落实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中教师可按照教材进行设计,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落实课题研究,指导学生按照课程进度完成研究内容,使学生体验、感悟地理学科的价值,实现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目的。 最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建议:

1.加大地理教材培训:进行教材培训,可以提升一线教师对教材设计意图的领会,提高教材利用率,发挥教材优势。教材设计人员既可以对一线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培训,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微信平台将教材编写的特点、各栏目设计的意图以及在课堂教学中具体操作的策略展现给地理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地理教师对教材的认识水平和驾驭能力。

2.增设探索研究内容:通过课题研究活动,发现活动主要涉及模拟实验、实地观察与测量、地理问题调查研究,地理问题考察研究、地理事物了解与应用等,设置与地理野外考察相关的课题。地理实践力是指运用工具和技术、地理模拟实验和演示、地理观察和测量、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时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是地理智能和技能相融合的综合能力。因为地理实践力不仅包括观察事物能力、绘制地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也应包括野外考察能力。通过地理野外考察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地理环境之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地理各个组成要素,运用综合分析思维和尺度思想,结合人地协调观念解决地理问题,锻炼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本领,全面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

3.制定细化评价体系:以诊断、促进、发展为理念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有很大促进作用。教材设计的课题研究虽然设定了完成的时限、进度和目标,但缺少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教师很难对学生完成课题的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同时,教师也不易对课题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活动的指导情况作出客观反馈,不利于课题实践活动的良性开展。建议组织地理学者、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研制系统的评价体系和具体的评价指标,完善课题研究栏目。

总之,新课标提出的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师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有力支撑,可加深学生对地理环境的体验和感受,培养今日和未来世界活跃又负责任的公民,积极面对并有能力解决人类面临的发展、环境问题,积极的行动,并在行动中关注、欣赏世界,并对面临的各种问题承担责任,培养地球主人翁的责任意识,这种意识、责任和担当在地里实践活动中真正得到培养和提高。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2f79792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7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