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学情分析

2023-04-09 08:23: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学情分析》,欢迎阅读!
道德与法,治教,学学,初中,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学情分析

作者:张剑

来源:《活力》2019年第10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本学科的观念、思维模式、价值观等来认识社会、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素养,帮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成长。这个育人目标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尊重每个学生独立的人格,帮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价值脉相承,核心都是通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学情分析,研究学生的能力水平、认知倾向、实际需要,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将有利于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情分析

一、知识能力分析——梯度教学助力学生成长

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是有效教学的起点,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学应从已达到的起点能力和将达到的发展能力来综合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握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最佳时机,学会梯度教学,提高课堂实效。八年级正义主题课,笔者从两个维度进行学情分析:第一维度是八年级学生的正义观:是非分明,懂得正义制度的价值。这是学生的已知水平,遂在教学中设置了课堂讨论问题:你所知道的正义和非正义现象有哪些?并进行简要评价。在这个过程中,相信学生的已知水平,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避免了不必要的无效灌输,而且提高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辨能力,一举多得。学情的第二维度:如何将正义的观念落实于对现实的思考,怎样用正义观念指导自己的未来行为?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足,是应该通过自身努力和教师指导而能达到的更高水平的发展目标。所以我选用了法治热点事件于欢案,设置问题:(1)这个案件中,哪些人有不正义行为?你的评判标准是什么?这些行为都将面临什么后果?(2)有網友认为于欢为母杀人,是在践行正义,不该受法律制裁,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3)请你做小法官,给这个案件中每一位当事人一个合理的判决。这个案件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正义问题。学生进行有梯度的思考,笔者再进行适当的点拨,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正义的内涵。

二、认知倾向分析——容纳差异丰富课堂底蕴

受生活环境、学习习惯等的影响,初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认知倾向,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表现为对教学资源、讲解方式、课堂任务等的感知、注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不同。有习惯于在有人际交流的集体环境中学习的场依存型学生;习惯于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场独立型学生;能够迅速地对问题做出反应但欠缺缜密思考的冲动型学生;习惯于深思熟虑后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出判断的沉思型学生等。认知倾向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将有助于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充分参与课堂,学有所得。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如果有意识地根据不同的认知倾向来为学生划分讨论小组,将有助于不同认知特点的学生相互取长补短,集多人之力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助于学生认知倾向调整为更加适应未来发展的程度,慢慢培养自己既善于独立思考,又乐于分享展示,既会果断决策,又懂得深度思考的能力。教育上注重因材施教,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智能因素,也包括心理情感上的认知倾向,道德与法治学科注重培养学生未来应对社会的人格品质,这就更需要去全面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有人情味的课堂安排,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科价值。 三、动机兴趣分析——唤醒内需打造灵性课堂

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真正有活力的教育应把学生当作正在成长着的活灵活现的个体,使自己的教学满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有智慧的教师应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需要,内驱力得到了启动,教学目标便不再是加之于外部的压力,而是成长的动力,学生的发展便有了保证。另外,考虑到学生对课本案例缺乏探究兴趣,笔者将大热的小品《扶不扶》进行了片段呈现,让学生进行分类分析,从行为、可能的动机和可能的结果让学生列表比较,直观地探究大衣哥、宝马男和好人郝健的价值观。小品富有趣味、内涵深刻,表格式的呈现比较新颖,学生有了探究热情,通过合理联想、理性判断,最终深刻理解了本节课的要旨。同质化的教学、按部就班的程序式灌输,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真实的心理需求,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运用有效课堂资源激发兴趣,让学生饶有兴致地去探求未知世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四、师生关系分析——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吸收理解

新课改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其实,教师与学生互为课堂上的主体,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互动是否频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积极而愉悦的学习氛围更容易使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有助于学生勤于思考习惯的养成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教师想要在课堂之上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就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并想方设法地为学生搭建一个可以互动交流的平台。在学生的眼中,教师的形象一般较为严肃、认真,导致学生在学习、互动的过程中过于拘谨,不利于师生和谐关系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走下讲台,弱化自身的权威身份,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去共同探讨问题,使学生在一种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学习知识、交流内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31bba0000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6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