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野下的儒家和谐社会观

2023-05-27 03:28: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视野下的儒家和谐社会观》,欢迎阅读!
儒家,社会学,视野,和谐,社会

社会学视野下的儒家和谐社会观

摘要:儒家和谐社会观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等和谐思想,重视以人为本,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设想建立一个安定有序、公平和谐的理想社会。从社会学的理解视角上看,它重视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强调人的群体性、社会的组织性、以及社会结构体系的可调节性。因此,和谐社会,如果用社会学来理解,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内部个体之间的互动和谐;二是通过社会整合,实现社会整体上的和谐。 关键词:儒家;和谐社会;社会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使得和谐社会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而在中国的历史上,儒家的和谐社会观无疑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儒家的和谐社会观,强调人际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历史价值,使得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儒家的和谐社会观有了更大的意义。 一、儒家和谐社会观的内涵

和谐,指的是事物协调生存与发展的状态。和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和精华,儒家的和谐社会观十分丰富,孔子提出和为贵主张,孟子描绘了老我老以及人之老,幼我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社会。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些观点依然有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内容上,儒家的和谐社会观重视以人为本,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设想建立大同世界小康社会等和谐的理想社会。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和为贵”———人际和谐。儒家极为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论语·学而》引有子的话说: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把一切礼乐教化的目的归结为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从字形结构来看,仁从人,从二,其基本意思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论语·渊》记载: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儒家认为首先要仁者爱人,学会善待他人,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人与人相处的一种根本方式。孔子主张在人际交往中要温、良、恭、俭、让,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

孟子提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孟子·告子上》),认为是人心所固有的良知良能,为孔子提出的爱人找到了一个人性的根据。在此基础上,他主张爱人要由爱自己的亲人推广到爱所有人,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2.群己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先秦儒家十分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他们认为个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之中,个人的命运与社会息息相关,只有将个体融入社会之中,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这样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就是群己和谐国家天下社会等确定而具体的范围,指一定程度的自我,即意识到自己是有个性的个人,但又不与完全分立。中国古代和谐论立足于共性,更多的强调群体,主张从群体出发使个体服务于群体。

孔子一生奋斗的目标就是使天下大治,最高理想就是大同世界,《礼记·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个理想的和谐社会制度对后世影响是很大的。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观点,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同齐宣王的对话中孟子指出,个人的独乐乐不如与别人的同乐,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只有与他人与众人共赏、共鸣,才能得到最大的乐趣。进一步论证了


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荀子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强调,强调天下大齐。他提出: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故人生不能无群……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则得其长,群生则得其命。(《荀子·王制》)即人之所以比禽兽强胜,是因为人能结成群组织起来,群体的和谐使人类战胜万物的保证。

从孔子到荀子,虽然由于他们所处时代不同,对于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的理解也就有所偏重,但在把人与社会的和谐作为儒家的理想这一点上,他们的观点却是一致的。

3.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天人合一《中庸》说: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孟子也说:君子之于物也,爱而弗仁,仁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董仲舒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的思想更具体地将天、地、人的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合而为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的人生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儒家还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落实到制度上。如孟子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人与自然和谐是生存发展与社会安危的基础,即所谓王道之始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3bf508dd0d233d4b14e693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