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约派与豪放派词风比较

2022-10-13 10:06: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婉约派与豪放派词风比较》,欢迎阅读!
豪放派,婉约,比较

婉约派与豪放派词风比较



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顾名思义,婉约派和豪放派显然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那么,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不同之处?这里,我觉得应该注意历代评论家、作家概括豪放派的开拓者和主要代表苏轼的词的创作特色时常用的一句话,即以诗为词(见《后山诗话》等)。评价苏轼的褒贬双方都众口一词,可见此说是有道理的。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很赞同中国科学院编《中国文学史》的说法:词的诗化,并不是取消词作为独立文学样式的体制和格律,而是意味着词的题材的扩大,作家个性更鲜明的呈现和语言的革新。我想基于此还加上音律的突破一条,从题材、形式(包括音律、语言)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试对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不同词风作一粗浅的分析比较。至于两派词人各自身世经历、才学性情等对其词风形成的影响,限于篇幅,略去不谈。

一、题材:樽前”“花间塞外”“江天

题材的广阔和狭窄是豪放派与婉约派最显著的区别。

纵观从婉约派的开山鼻祖温庭筠到后来的吴文英、王沂孙这三百余年间所谓以婉约清丽为宗的词人作品,数量浩繁而题材狭窄,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虽其间柳永、李清照等有所开拓,但毕竟难脱桎梏。

而豪放派则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苏轼以一个革新者的勇气,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改造发展为独立的抒情艺术把词从樽前”“花间推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载熙《艺概》),山川景物、记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吊古感旧、说理抒怀等都大量写入词中。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就是最能体现这一特色的不朽名作。到南宋辛弃疾,又有了新的发展。在此不赘言。 婉约派那么多词人,那么多词集,词作总数达数千首之巨,但即使是统统加起来,就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以及题材范围而言,恐怕还远不及苏轼一个人的三百多首词之广阔!

二、形式:削足适履与革新突破

在词的形式上,婉约派与豪放派也走着两条不同的路子。

婉约派词人一般都更注重词的形式。视音律上的规则(如五音六律)为法度,视语言上的清规戒律(如珠圆玉润无一字无来处等)为法宝。如前所述,本来他们的作品内容就陈旧贫乏,题材狭窄单调,便更是醉心于谐音合律,刻意于雕章凿句,以华丽的形式掩盖其空虚的内容。甚至宁愿削足适履,也不肯越雷池一步。就拿婉约派中成就最著的李清照来说吧,明明面对着国破家亡、穷愁潦倒的严酷现实,却抱定词别是一家艺术偏见,生怕在词作中流露出一丝半点。尽是凄凄惨惨戚戚,虽催人泪下,但缺乏一种激人奋起的力量。这样就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而她同期的诗作(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却由于豪放雄健而为人所称道。

就是这样,内容限定了形式,形式又反过来框住了内容,婉约派词人们牢牢捆住了自己的手脚。在这一点上,以周邦彦、贺铸为代表的格律词派更是登峰造极。

而豪放派则不是为形式所羁,而是充分调动形式为表现内容服务。最突出的是苏轼。为了反映广阔的生活面,苏轼打破了词必协律的陈套,使词从音乐的奴隶的地位解放出来。但苏轼并不是完全不顾或不懂音律,而是由于他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见《复斋漫录》引晁补之语),又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见《历代诗余》引陆游语)。苏轼充分发挥词这种独特语言文学样式的长处,利用长短句的错落形式,造成节奏的舒卷变化,用词造句也力求铿锵响亮;从而达到了形式与内容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陆游是南宋杰出的


诗人,精通音律,诗词俱佳,他曾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见《历代诗余》引),足以证明苏轼的成功。

语言上,苏东坡也打破了婉约派的清规戒律,多方面吸收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尔也运用口语,只要是能恰当的表达他的思想感情,任何词语他都敢用,从而形成了一种体现东坡个性的清新朴素、明快畅达的语言风格。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蝶恋花》等等,都明白如话,自然清新,生动准确。

可以说,正是因了苏轼的大胆革新,才使词脱离了音乐的羽翼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三、表现手法:回环吞吐冲口而出 谈到这一点,不妨引一段故事:

秦少游自会稽入京------(东坡)又问别作何词,秦举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坡云:十三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秦问先生近著,坡云:亦有一词,说楼上事。乃举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晁无咎在座云:三句说尽张建树封燕子楼一段事,奇哉!(据《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引)这个故事很能说明苏轼与秦观,亦可推及豪放婉约两派在创作上的不同特色。

婉约派写景则铺叙细腻,曲尽其形,且辞藻华美,抒情则委婉含蓄;而豪放派写景则大笔勾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抒情则直写胸臆。此可比较李清照《声声慢》与苏轼《念奴娇》便知。

如果说在词的题材内容的广阔上豪放派大大超出了婉约派,那么在艺术上,应该说两派各有长短。具体说来,婉约派在形象的描绘刻画方面确有独到之处,尤其是白描手法的运用,能够达到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这在丰富词的艺术表现方法上,不能不说是一大贡献。在抒情的委婉含蓄上亦有成功之处,能造成情景交融的艺术界,显得典雅工丽,然失之缠绵悱恻,无昂扬之气。

而豪放派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结构上跳跃动荡,纵横潇洒,造成一种开阔、健朗的艺术境界,格调显得清超豪迈,固然为婉约派所不及,但在具体形象以及人物心理状态的细致描写和刻画上似稍逊于婉约派。

最后,引用俞文豹《吹剑录》的一段记载: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耆卿?对曰: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于婉约派与豪放派不同词风的形象概括和生动说明。





豪放派婉约派



豪放派婉约派‟, 原本是对宋词流派的基本划分, 后来逐渐成了我们平常使用的一种文学术语, 它的意义已经越出了宋词的界域, 但追根寻源, 人们却可以发现, 这种划分并没有成为评价宋代词人的权威定论.豪放派婉约派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宋词中到底有没有‟? 这仍是一个百冢争鸣、难归一统的问题.


第一种意见完全否认宋词流派的存在.施蛰存曾指出: 婉约、豪放仅是作品风格, 而风格的形成取决於思想感情, „燕闲之作, 不能豪放, 民族革命激昂之作, 不能婉约.宋人论词, 初无两派之分.所谓流派, „因有许多人向同一风格写作, 蔚为风气, 故得以为一个流派.东坡稼轩, 才情面目不同, 岂得谓之同派? ‟我们无法开出一个豪放词的宗派图, 而吴文英徒众甚多, 隐然成派, 也不能说成是婉约派.何况婉约、豪放也不是对立面, 尚有既不豪放、又不婉约者在.清人郭频伽论词有12 , 杨伯夔又加了12 , 24 种风格能够分别属於婉约和豪放两派吗? 这些都只能称作而不算吴世昌则从北宋词的创作着眼, 指出北宋如塞下秋来风景异大江东去明月几时有这一类的豪放之作不满十首, 根本谈不上派.如果真有这一派, 试问有多少人组成? 以谁为派主? 写出了多少豪放词? 收印在什么集子里? 他们认为, 如果编写词史, 不宜再说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

第二种意见与此针锋相对, 认为不但宋词有豪放、婉约两大派, 而且自《诗》、《骚》以下, 即已分派.如周楞伽指出: „汉魏风骨, 气可凌云, ……皆豪放派之祖.‟„江左齐梁, 竟新丽, ……皆婉约派之宗.所不同者,

当时无婉约、豪放之名, 而以为区别之标准而已.李白豪放, 杜甫婉约, 也是无可怀疑的.就宋代词人而论, „若东坡稼轩, 就其词作风格主导方面而论, 固皆词家豪放派也.他们认为, 宋人即以婉豪分派, 俞文豹《吹剑续录》所载东坡词如关西大汉唱大江东去‟, 柳永词如十七八女郎歌晓风残月‟, 就是豪放和婉约两派的区分.明人张綎所谓少游多婉约, 子瞻多豪放‟, 也是就此而言的.再则, 词写得婉约易, 写得豪放难, „故豪放之词更弥足珍贵, 即谓为词之正宗, 又何不可如果写《词史》必须大书特书词有豪放、婉约两派.豪放同以范希文为首唱, 而以东坡、稼轩为教主;婉约词则以晏元献为首唱, 而以屯田、清真、白石为教主.

第三种意见别立一说, 认为派有两种含义, 即指流派也指风格, 宋人虽分婉约、豪放, 但都是指艺术风格而论.宋人倒是以‟ (闲雅、雅正) ‟ (侧艳、俚俗) 来分派的.艳词不等於婉约词, 雅词更不是豪放词, 应当作实事求是的评价.强以豪放、婉约分派, 已非宋人原貌, 其目的也无非是为了抬高豪放派.这样做对词学研究很有害: 一来对许多大词人 (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吴文英等) 评价很不够, 二来影响人们了解宋词真面目, 三来模糊了许多不同流派和风格的作家在词的发展史上互相影响、相促进、并驱争流的事实, 四来不利於我们今天对作家作品作具体科学的分析.

第四种意见实际上是对第二种意见的补充和发挥.他们认为, 流派的众多和风格的多样, 是宋词繁荣的重要标志.宋词粗分有婉约、豪放两大派, 但还可分得更细, „豪放派中, 苏之清旷, 辛之豪雄, 亦同中有异;婉约派中, 周、吴的质实, 姜、张的清空, 亦区别为二, 而周的疏密相间, 吴的缜密妍丽, 亦可细分.他们认为, 豪放、婉约只是基本划分, 它们之间也在互相渗透, 互相影响, 而且还有游离於两派之外的作家.他们不同意第二种意见把豪放派作为词的正宗的提法, 认为应该充分肯定婉约派词人在艺术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第五种意见是折中型的.他们认为在我国文学习惯上区别甚微, 称体者, 每可称派.一般看来, 体多指形式与体裁, 派多指风格和品流.从发展过程看, 往往先有体, 后产生不同的派.他们认为, 宋词中的豪放、婉约之间没有不可逾越豹鸿沟, 更不是互相对立和排斥的.同一词家之作品, 二者兼有者多矣, 没有必要也不可作硬性规定.

事实上, 这些对流派存在与否的见解, 主要是针对五四以来词学研究的一些偏激观点而发的.胡适、胡云翼等极力崇扬词中的豪放派, 他们把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称为宋词的主, 而把以周、姜为代表的婉约派称为逆流.解放以后, 这种观点一直作为词学研究的流行观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3f1508ed0d233d4b14e696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