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尔干 教育社会学

2022-12-05 10:27: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涂尔干 教育社会学》,欢迎阅读!
涂尔干,教育社会学

涂爾幹與教育社會學研究

張建成

臺灣師大教育系教授

2005/3/30於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

壹、現在誰還讀涂爾幹(Emile Durkheim, 1858-1917)? 一、M. Foucault的論述理論,有無涂爾幹的影子? 二、P. Bourdieu的習性理論,有無涂爾幹的影子? 三、B. Bernstein的符碼理論,有無涂爾幹的影子? 貳、如何重讀涂爾幹?

一、堅持功能分析的讀法? 二、轉向結構分析的讀法? 參、涂爾幹是保守的社會學家? 一、不關心社會變遷?

(一)《社會分工論》有關機械連帶與有機連帶的討論,跟社會變遷無關? (二)涂爾幹常遭批評太過強調教育穩定再製社會的功能,忽視教育亦可作為

促進社會變遷的工具。事實上,涂爾幹很清楚地指出:「一個社會,成員和氣往來,沒有任何衝突,實在平淡無奇。社會要有奮鬥的理想……要不斷開創新猷,因此教師必須帶領學生為這些而準備。他不可只是照本宣科地傳遞前人的道德福音,還要激勵兒童補上自己的想法,並提供他們體現此一正當企圖的工具。」 (三)不過,涂爾幹對於單單透過教育以促成社會變遷的可能性,態度極其謹

慎。他警告我們,讓教育承擔本身所不具備的權力,是錯誤的。因為教育之再製社會者,確實多於改變社會者。因此,他懷疑提供勞工一種更為博雅的教育就可對抗分工分到枝微末節之弊端的可能性他說「無疑地,勞工對藝術、文學有興趣,固然不錯,但成天都把勞工當成機器來看,還是不對。」

(四)涂爾幹不像馬克思那樣,對於革命的可能性懷有浪漫的憧憬,他所抱持

的,是開放的心靈與謹慎的樂觀。

二、不處理意識型態?

(一)涂爾幹的另一個主要批評,說他忽視意識型態的扭曲與壓迫。但《教育

思想的演進》一書對社會階級與教育觀念之關係的歷史分析,完全推翻這些指控。

(二)例如,他分析文藝復興帶來的教育變遷時指出,人文主義的教育觀念,

旨在改善文化品味(refinement of cultural tastes,好讓新興的有閒階級或資產階級進入上流社會(polite society,而這樣做的代價,就是完全忽略了廣大民眾的教育需求。

(三)涂爾幹認為:「對多數的人民來說,最高的需求就是活下來(survival


而活下來所需要的並不是精緻的語言藝術……為了在人的世界及物的

世界從事有效的鬥爭,所需要的是更為實質的武器,而不是人文主義教育學者所惦記著的那些美化心靈的華麗裝飾……」「事實上,人文主義教師所描繪的『人』,是基督教、羅馬及希臘理想的綜合體,他用這三種理想來形塑自己……但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這就是唯一的理想概念,就是真正的人性。相反地,它所依據的,只是某個特定時空非常有限的因果關係。」

(四)從社會學及歷史那裡教師能夠幫助兒童看到意識型態的社會決定因素,

促其站在啟蒙的意識上作出理性的判斷一旦了解人性會因社會結構因素而產生變化,意識型態之「共識面」或「自然面」就會顯得虛假,變遷的可能性於焉得以展現。 肆、涂爾幹的教育

一、教育涉及年輕一代有系統、有條理的社會化。

二、教育是年長一代和年輕一代的互動中,年長一代對年輕一代所施的影響。只有成年人施於年輕人的影響力,才是我們所應關切的「教育

三、假定有種貫穿古今、放諸四海而皆準之理想而又完美的教育,在歷史上是

找不到證據的,教育往往因時因地而有變化。如果羅馬的教育注入有如今日之個人主義,羅馬城邦安在?拉丁文明焉存?沒有拉丁文明,何來現代文明?

四、事實上,每個社會,在每個特定的發展階段,都有一套教育體系,對人發

出不可抗拒的影響涂爾幹說「不要以為我們可以如己所願地養育子女,我們需恪遵習俗太過藐視它們我們的子女必遭報應當他們長大成人,將成異類,無法跟同儕一起過活」

五、道德也好,教育觀念與實務也好,都是社會決定的,都是社會相對的。由

教育是「社會賡續再創其生存條件的工具」,故在當代西方國家建立時期,教育改革至所必須,期以適當之世俗道德律取代教會道德律。

六、社會之中,有多種不同的環境,就有多種不同的教育教育可能因階級而

有不同,也可能因地域而有不同。即使在道德良心上,我們子弟的教育該如此,不該取決於出身,職業的分化亦會產生不同的教育。當孩童到了某個年齡要為其所需履行的功能從事準備時教育便不再人人相同「想要找到絕對同質而均等的教育只有回到史前社會因其結構尚未分化但不論教育如何分化,仍有其共同的基礎。每一群人,都有某些觀念、情感、實踐,得一視同仁地教給所有不同社會屬性的兒童。

七、因此,教育的功能,在於教導兒童(1)整個社會認為所屬成員不可或缺

的某些生理與心理狀態,2)特定社群(如階級、家庭、專業)認為所屬成員共同必備的某些生理與心理狀態。教育的目的,便是在我們身上建構社會我(social being,在人的身上(individual being)創造一個新我,一個社會我。此一創造性,是人類教育獨享的特權。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4939cb7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b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