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自测七

2022-07-22 12:36: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自测七》,欢迎阅读!
自测,语文,年级

自测七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时刻保持如履薄冰 、见叶知秋的 ,既要高度 自己所负责领域内的潜在隐患,也要密切 全局性重大风险。

A. 谨慎 敏锐 防范 关注 B. 谨慎 敏捷 关注 防范 C. 小心 敏感 防备 关注 D. 敏锐 谨慎 关注 防范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国际体育仲裁法庭日前公布了世界反兴奋剂机构起诉孙杨和国际泳联一案的裁决结果,孙杨被禁赛 8 年,即日起生效。

B.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等 16 个藏区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四川藏区实现了全域脱贫摘帽的目标。

C.《决定》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基础上,以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为导向,扩大法律适用范围,确立了全面禁食野生动物的制度。

D.“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举行两年来,中国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全面实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3.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

A.今年的柏林电影节共有18部国际影片参与角逐金熊奖。最终,由伊朗和德国、捷克联合制作的《无邪》摘得这一最高奖项。

B.鲁迅的文字,自有让你过目不忘的力量,为了久病的父亲,年幼的作者每天先到比自己高一倍的当铺柜台典当拿钱,再到和自己一样高的药店柜台买药。

C.彩灯以上海地标“东方电视塔”以及美丽的天际线为中心主题,搭配活泼可爱的吉祥物小鹿“乐乐”以及老鼠爸爸、老鼠妈妈及鼠小宝等玩偶。

D.从神舟一号成功往返太空,到首次太空出舱、33 天太空驻留……一个个仿佛仍在昨日的经典瞬间让人难忘,也串起中国人钟情飞天、圆梦飞天的壮美轨迹。

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

黄振萍

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 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 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扩充自己内在的善性)、“学以成人”(学习高尚人格,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读书目的也就不奇怪了。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的效果。

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


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 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 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 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 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又要“出乎其外”,用之于天 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 书进行创造性诠释,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 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 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 到了明代,从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 诸先觉(验证前人的思考),考诸古训(考证古人言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 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 了。

4 下列对古人“读书目的”的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 古人读书不完全是为了获取那些体量并不大的新知识。

B.“学而时习之”中的“学”,主要是为自己的体验觉醒而学。 C. 古人特别反对用“辞章记诵”的读书方式来获取外在的知识。 D. 朱子倡导读书要“涵泳”,旨在提高人的内在修养。 5 下列对读书“出入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入”,就是要“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 B.“出”,就是能立足于作者的时代和语境,透彻消化所读内容。 C.“入”,就是要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逐步进行自我治理。

D. 被称为“两脚书橱”的人,就是只知“入”,而不知“出”的人。

6 下列对“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读书过程,阐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是读书人主动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

B. 是读书人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将读书所得用之于天下国家的过程。 C. 是读书人扩充自己的生命体验,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使古书具有现实价值的过程。 D.“日以义理浸灌其心”是“入乎其内”的过程;“心术归于正”是“出乎其外”的过程。 三、诗词阅读。(3 分)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7.下列对以上词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 B.“落日楼头”以下几句,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

C.下阕运用典故对于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遗世独立、清高自得的英雄襟怀。 D.结尾三句抒发辛弃疾有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心情,这与上阕“无人会、登临意” 相呼应。



择主而从


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彧独率宗族往冀州,袁绍待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其乡人留者,多为贼所杀。郭嘉初见袁绍,谓其谋臣辛评等曰:“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评等曰:“袁氏今最强,去将何之?”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操召见,与论天下事。出曰:“真吾主也。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从之。周瑜闻策声问,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 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 (节选自《容斋随笔》) 8.下列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 度,考虑 B. 袁氏今最强,去将何之 之,到 C. 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 卒,死亡 D. 安得困于乱世哉 困,困难 9.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

A.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 B.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 C.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 D.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 10.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荀彧年轻时离开颍川,始投袁绍,终择曹操,事实证明荀彧是一位智者。

B.郭嘉离开实力最强的袁绍,是因为袁绍贪财好利、气量小,难以与之共谋大事。 C.吕范甘愿担任孙策手下的都督,因为吕范想和孙策同舟共济,去干一番大事业。 D.周瑜、诸葛亮在乱世中择明主而从,最终大有作为,可见他们都有远见卓识。 11.翻译下列句子。(6 分)

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511730be1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7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