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句教师版

2022-09-20 15:17: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句教师版》,欢迎阅读!
炼句,鉴赏,诗歌,古代,教师

古代诗歌鉴赏

------品味古代诗歌中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句子(炼句)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能够找出诗句中精炼的句子 2 结合诗句分析精炼句子

3 记住答题步骤学会答题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阅读课本,结合文字资料掌握有关鉴赏炼句的命题方式和解题策略

②通过自主学习,并结合课本中给出的练习题,组内讨论、组间质疑,寻求最实用有效的方

③通过对应的练习,进行强化训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明白怎样鉴赏炼句,提高文化底蕴,培养正确的做题习惯。

【预习案】

一、常见命题方式:

1、这一联或这一句最生动传神,为什么? 2、某句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某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二、通过阅读文本,写出你把握住的的鉴赏诗歌炼句的几个方面。

【探究案】

探究点一:怎样思维

先结合课本110页《鹧鸪天 预报》来理解怎样思维并正确做题。 答:

探究点二:思维建模

先结合课本110页的内容,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过融上人兰若①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 ①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通过学习、讨论、快速总结出自己的答题方法和步骤

【训练案】

阅读下面二首诗,回答问题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

答: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答


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以动写静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内涵,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选做题】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答: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51b93118e9951e79b8927c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