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 闺怨诗 - 答案

2022-04-22 14:12: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爱情 闺怨诗 - 答案》,欢迎阅读!
答案,爱情



“在天愿作比翼鸟”爱情、闺怨诗(答案)

编制:三组 审核:马晓英

《踏莎行》(欧阳修)

1A“候馆梅残:候馆,接待宾客的馆舍。暗用南北朝陆凯的诗意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驿路梅花正含有怀人之意,这里说明离人已在路上。 B“溪桥柳细:柳细,柳树初芽,柳叶细嫩。 C“草薰风暖:芳草吐香,春风送暖。

描绘了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 意境特点是美好融和。

作用:以乐景写哀情。用初春美好融和的风景反衬出男主人公的离愁。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用“春水”比喻愁情,以形象表现抽象,化虚为实。写出了离愁的无穷无尽,增强了离愁的艺术感染力。

3、登楼只见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行文上层层深入,有如剥蕉。

4、上片写行人的离愁,下片为居者(闺中少妇)设想,这种构思上的技巧叫对写手法。实虚结合,兼写两面,一是丰富了词的内容,二是使感情更加细腻。因春色无限而生离愁,这是实写。下片写居妇,思念行者,这是推想出来的情境,这同上片写行人思念居者相比,描写角度发生了转变,由行人思念居者转为被思念的居者思念行人,使情感更进一层。 把游子与思妇的闺怨别情相沟通,使抒情更为深挚。

(1)想象或虚写(也可写作对写手法)。(1分)首联明明是自己看着长安的月亮怀念妻子,却想象远在鄜州的妻子独自看着月亮一定在怀念长安的丈夫;颔联诗人不正面说自己望月忆儿女,而想象小儿女陪妻看月,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长安的慈父。(2分)这样使得诗人刻骨铭心的忆妻之情,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层。(1)

2)尾联正面抒写自己的离愁和对妻子的怀念。(2分)同时隐含着对国事的关心,憎恨乱离,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2分)

1一个“逾”字写水鸟的碧色衬托其翎毛之白,碧白相映成辉;一个“欲”字写鲜花在山青的映衬下红艳之极。

2)以乐景写哀(或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雨望花/崔涂

细雨满江春水涨,好风留客野梅香。避秦不是无归意[],一度逢花一断肠。 注:避秦,即逃避秦末乱世。此指逃避唐末乱世。

古人论诗有“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之说,意思是用萧条凄凉的景物来抒写欢愉的心情,或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悲伤的心情。这首诗属于哪种表现手法?为什么?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此诗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春雨知时,蒙蒙飘洒,弥漫江面;春风吹来,到处散发着野梅的芳香。纵使眼前好景迷人,好风留客,却只能更加触起诗人细雨春潮般的思乡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语意相同即可)(2)不是。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①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②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乐景写哀),情感表达婉曲深刻。



《横塘路》(贺铸) 四、问题探究

1.上片中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请说明哪些句子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是实写。

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是虚写。 2.鉴赏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起三句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之语。凌波微步,不过横塘,是其人没有来;面对芳尘,只能目送,是自己也不能去。,犹言仅,只,表留恋、遗憾之情。她没有来,己不能去,


则极耳远望,只能从所见到的一片芳尘之中,想象其凌波微步的美妙姿态而已。表达了作者留恋、遗憾之情。

*资料补充

1凌波,本于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此处用指女子的轻盈步履。横塘贺铸的住处。龚明之《中吴纪闻》说:铸有小筑在姑苏盘门外十余里,地名横塘,方回往来于其间。贺铸眼望着一位女子从那面的路上姗姗远去,而没有过来,感到十分怅惘。

女子是美女,词人为之神魂颠倒,便借了洛神故事,要随佳人而去,却又不知所往,惆怅不已。同时,这里含蓄地流露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感慨。

2横塘,在苏州城外。是作者隐居之所。凌波,出自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里是说美人的脚步在横塘前匆匆走过,作者只有遥遥地目送她的倩影渐行渐远。基于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遗憾,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推测那位美妙的佳人是怎样生活的。锦瑟年华谁与度?用李商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意。下句自问自答,用无限婉惜的笔调写出陪伴美人度过如锦韶华的,除了没有知觉的华丽住所,就是一年一度的春天了。这种跨越时空的想像,既属虚构,又合实情。

3.设想美人的句子,表现了美人怎样的处境?最能表现这种处境的句子是哪句?

寂寞、美好年华虚度(迟暮)。只有春知处除了每年一度的春天能够探看一次,再也没有人知道了,写出女子所居处的幽深、寂寞。点出盛年不偶,必致美人迟暮,暗暗关合到自己的遭际。 4.鉴赏飞云冉冉蘅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

过片飞云冉冉,是实写当前景色,同时暗用江淹《休上人怨别》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以补足首句凌波不过之意。蘅皋暮,是说在生长着杜蘅这种香草的泽边,徘徊已久,暮色已临,也是实写,同时又暗用曹植《洛神赋》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曹植就是中途在那儿休息,才遇到洛神宓妃的。这就补充了词中没有写出的第一次和其人见面的情节。细针密线,天衣无缝。 彩笔一句,承上久立蘅皋,伊人不见而来。由于此情难遣,故虽才情富艳,有如江淹之曾得郭璞在梦中所传的彩笔,而所能题的,也不过是令人伤感的诗句罢了。提起笔来,惟有断肠之句,都是由万种闲愁而起,所以紧接着就描写闲愁。先以几许提问,引起注意,然后以十分精警和夸张的比喻作答,突出主旨,结束全篇。

6.赏析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同絮,梅子黄时雨。

运用了设问、比喻、排比的修辞。

A用具体生动的景物表现了抽象的、无迹可寻和难以捉摸的细致情感,使这种情感转化为可见的、可闻的,因而是可信的事物,使读者可以从闲愁的形象中受到感染。

B比喻新颖,不落俗套,作者也因此获得了贺梅子的雅号。兴中有比,不仅比闲愁之无尽,亦以兴身世之可悲。

C连用三个比喻(博喻)来表现闲愁之多、乱、缠绵不断,十分生动,这是一个创举。 D虚景实写。 *资料补充

罗大经《鹤林玉露》云: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澒洞不可掇,赵嘏云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是也;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后主云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是也。贺方回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7.据诗歌及作者的经历探究:

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寄寓了词人孤寂自守,追求理想的真挚情怀,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贺铸一生沉于下僚,怀才不遇,只做过些右班殿臣、监军器库门、临城酒税之类的小官,最后以承仪郎致仕。将政治上的不得志曲笔表达在诗文里,是封建文人的惯用手法。因此,结合贺铸的生平来看,这首诗也可能有所寄托。贺铸为人耿直,不媚权贵,美人香草历来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因此,作者很可能以此自比。居住在香草泽畔的美人清冷孤寂,不正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形象写照吗?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首词之所以受到历代文人的盛赞,同病相怜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把它看作一首情词,抒写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亦无不可。

.拓展练习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 贺铸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闻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兄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1、在《六州歌头(少年侠气)》中,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全词熔叙事、议论和抒情于一炉,配以短小的句式和急促的音节,读来令人有神采飞扬、健警拔、苍凉悲壮之感。

2、结尾三句在情感上有什么变化?有什么作用?

明确:结尾三句,笔锋突转,一波三折,由慷慨激昂转为悲凉舒缓,游山逛水,在寄琴送客中宣泄了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和沉郁,读来令人扼腕感叹。 .结语

此词问世后被誉为绝唱,作者因此获得了贺梅子的雅号。词以望美人不来发端,抒写诗人的孤寂生活和幽恨清愁。开篇三句以似真似幻的笔触写作者倾心的美人凌波而来,却又中道折回,踏尘而去,直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令人可望而不可即。锦瑟句是作者对美人的无限关切的询问,其中或许寓有自叹盛年不遇之意。月桥三句渲染美人住所之幽美,居室之富丽,而将两情睽隔的怅惘渗透其中。若问以下四句以提问呼起,然后叠用三个精警、新奇、又稍带夸张的复合式比喻,极写之充塞天地,既多且广,不可消释,是化虚为实,灵光独运之笔,宜乎前人赞赏备至。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538c6529e314332396893e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