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与风水学

2022-07-14 09:06: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考古学与风水学》,欢迎阅读!
考古学,风水

考古学与风水学

风水学,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中国古代称堪舆术。目的是用来选择宫殿、村落选址、墓地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许多与风水相关的文献被保留下来。由文献中可知,古代的风水多用作城镇及村落选址、还有宫殿建设,后来发展至寻找丧葬地形。但奇怪的是现代考古学很少用到风水学的知识,有的专家学者甚至否认考古学和风水学有联系。不过就我个人来看,我认为风水学是必然与考古学有重要联系的。例如考古学重视墓葬,而古代墓葬的选址与中国传统风水学是离不开的。有同学质疑古代风水之玄,谓今日之风水非古时。诚然风水学中有很多封建糟粕,但古时的墓葬是严格按照风水学来定位的,所以考古时运用风水学可以能更好地判断墓穴的位置和主人的身份,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现在的考古学注重的是历史文献的考察,运用风水学十分的少,个人认为是一种损失。风水是我国独有的一门学问,是古时人的对自然的一种理解,实在不应该轻易的抛弃。

风水学又叫堪舆学,那么何为堪舆?堪即天,舆即地,堪舆学即天地之学。它是以河图洛书为基础,结合八卦九星和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把天道运行和地气流转以及人在其中,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特殊的理论体系,从而推断或改变人的吉凶祸福,寿夭穷通。因此堪舆(风水)与人之命运休戚相关。我国早在先秦就有相宅活动。春秋时,《尚书》中有:“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的记载。至汉朝,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孝武帝时聚会占家问之,某日可取乎?„„堪舆家曰不可”的记载。到明朝时,大军事家,也是堪舆名家,《郁离子》的作者刘基,在一次南游中行至大屿山一带,曾发感言说大屿山日后定富甲天下(大屿山,即香港第二大岛。)而今事实证明了他的推断。在我们对他精湛的堪舆造诣所折服的同时,也不得不惊叹堪舆这门学术的神妙!坊间流传“风水”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中。书中说:“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郭璞指出人在充满生气的地方才能更好地生存,因此人就要寻找能让生气不散的方法。这是极大的误区,郭璞对风水表述来自黄石公的《青囊经》同时,上述的表述绝非风水的概念,而只是对“气”的特性的表述,而且也不准确。古人认为生气遇到风就会扩散,遇到水就会停止,所以,古人就发明出一系列让生气汇聚而不扩散、运行而不停止的方法,这就是风水学。这段对风水学十分精要的解释,被后世后人无数次地引用和诠释。藏风、得水、聚气,也就成为风水师调理风水的重中之重。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对封建迷信的横扫,风水术受到严重打击,处于休歇、消亡状态,大有断报失传之势。但是如果风水学不是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实用意义的话,它就会象背时的企业和产品一样,不用行政手段干涉,自然地失去市场和生存的空间的,不可能遗传数千年,延及至当代。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把风水学中某些有用之处,连同封建迷信和和其他历史糟粕都一同扫到历史的垃圾堆里,未免


有点可惜。 先且不管风水学这门学问是否是科学的,但从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范围之广泛,我们就应该认真的研究一下。尤其是作为考古学主要研究对象的墓葬,其建造深受风水堪舆之术的影响,甚至是严格按照风水学的理论布局建造的。因此不管是对墓葬的发掘还是葬式的研究等方面,风水学实在是我们的一大臂助。

《易经·系辞》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远古时代,殡葬极为简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宗教迷信的产生,对死者的埋葬问题,逐渐发展成为一件大事。今日世界上保存下来的许多重要文物古迹,不少就是坟墓的遗迹遗物,如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就是四五千年前埃及法老(隶主)的陵墓。中国至春秋时代,孔子大力提倡“孝道”,厚葬之风大盛,历代不衰,并逐渐形成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礼仪制度和墓葬制度,以及种种讲究。于是,坟墓被认为是安葬祖宗及父母之首邱,上可尽送终之孝,下以为启后之谋,所以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对坟墓的安置均格外重视。而作为为人择地卜葬的历代堪舆家,更以阴宅为先务之急。由于我国的历史连绵不绝,大一统的封建社会时间很长,加上风水学的盛行,所以历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陵墓几乎遍布青山绿野,难以胜计。尤其是帝王陵寝占地之大,建筑规模及耗费之巨,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按风水的说法,一家之主坟墓的风水,会影响一家人的命运;而一国之君陵墓的风水,就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历代的皇家陵寝都十分重视选择陵穴,以图皇权永固。皇陵一般都是位于京师附近,以便就近拜祭洒扫,如西周、秦、汉、隋、唐均以长安为京师,故此,这五个朝代的皇陵大多集中在长安附近;而元、明、清三代均以北京为京师,所以这三代的皇陵大多集中在北京附近。由此可知,皇陵集中在京师附近是历代的惯例。唐陵的特点是“依山为陵”,不像秦汉陵墓那样采用人工修筑的封土高坟,而开“山陵”之先河。十八座唐陵中,仅献陵、庄陵、端陵三陵位于平原,余均利用天然山丘,建筑在山岭的顶峰之下,踞高临下,形成“南面而立,北向为朝”的形势。宋代建造陵园,很迷信风水堪舆之术,其选址布局就是根据风水观念来定的。当时看风水,盛行与汉代图宅术有关的“五音姓利”的说法,这大概与宋代盛行理学有关,风水理学有所发展。“五音姓利”是把姓氏按五行分归五音,再按“音”选定吉利方位。宋代皇帝姓赵,属于“角”音,利于壬丙方位,必须“东南地弯,西北地垂”。因此,宋代各陵地形东南高而西北低,由鹊台至乳台、上宫,形成了愈北地势愈低的特色。宋代规定帝王驾崩后方能营建陵墓,且要求六个月内就要入葬,施工时间短促,加之宋陵未利用山势地形,因之宋陵体量和环境并不雄伟壮观。明代以后,风水学特别注重关于山川形胜的形法,困而明清两代的帝陵“风水”格外讲究。加之建筑的配合,皇陵选择及规划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皇家选陵地非一般举动,自古以来封建帝王对于葬身之地的选择都格外重视。他们把宗庙、陵寝都视为国家的代表,江山的象征。因此,命朝中一二品官员去寻找吉壤时,还必须有深晓地理、风水的人参加。陵地选定后,要上图贴呈给皇帝审阅,经皇帝亲临该地审视,才能最后定下来。

大到帝王陵寝小到一般的墓葬,无不有风水学的影子。就连现代考古学中的基本工具“洛阳铲”,最


早也是由熟稔风水学的盗墓贼发明及使用。至后来才被中国考古界广泛使用最后推向国际。所以,我认为风水学与考古学实在是有莫大的关系的,我们应该认真的学习一下风水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其成为考古学研究的有力工具。

《尚书.召诰》卷第十五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89页。 《史记》 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36页。 晋代 郭璞《葬书》

《周易》卷八 《系辞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02页。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5a801b7d5bbfd0a795673e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