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中的扬州

2022-07-24 14:18: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宋词中的扬州》,欢迎阅读!
扬州,宋词,唐诗



唐诗宋词中的扬州

维扬春秋,恰如现代国学大师钱穆所言:瓶水冷而知天寒。扬州一地之盛衰,可以战国运。扬州有过利通四海、富甲天下的兴盛时代。然而又遭逢过腥风血雨、城毁人亡的人间劫难。这一点,在唐诗宋词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一、唐诗中扬州的繁盛美

唐代的扬州,交通便利,经济繁荣。为文化艺术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吸引着全国的文人学士,成为人文荟萃之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古代流传下来的这段佳话。反映了人们对扬州的无限向往。而唐代诗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更是代表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扬州以她繁华的经济。昌盛的文化和美丽恬雅的园林风光,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们。



唐代到过扬州的诗人,数以百计。其中很有影响的一位便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杜牧《遣怀》追忆在扬州当幕僚时的那段生活: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伴名。”“赢得青楼薄律名虽是调侃。但可以看出这位风流才子曾迷恋在扬州的纸醉金迷的生活。



杜牧离开江南后所作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堪称歌咏扬州的名篇: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女吹箫于桥上而得名。诗人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妓女歌吹取乐。诗人在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伴名的感喟。杜牧巧妙地把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印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样优美的境界又有谁能不向往呢?



唐代诗人笔下的扬州,富有神奇的魅力:北塔凌空虚,雄观压川泽。”“飞千棋霁。日在万家夕。”(刘长卿《登扬州栖灵寺塔》)“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李绅《宿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王建《夜看扬州市》)“落日低帆影,归风引棹讴。”(刘绮庄《扬州送人》)“晚帆低荻叶,寒日下枫林。”(蒋涣《途次淮扬望京口寄白下诸公》)“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牧《题扬州禅智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二首())“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沉堆。”“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杜牧《扬州三首》)“江蹙海门帆散去,地吞淮口树相依。”(罗隐《广陵开元寺阁上作》)“花发洞中春日永,月明衣上好风多。”(韦庄《过扬州》)类似的诗句,类似的诗篇,不胜枚举。它们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扬州古城的




诱人魅力和繁盛景况。



唐代扬州诗坛,不但有杜牧写扬州的许多名章俊句,还有徐凝的《忆扬州》为之增辉,诗人张祜的人生只合扬州死虽仅七字,却足以为扬州的风姿传神。扬州在人们心目中,简直是一所人间乐园。在曲曲唐诗的赞美声中,扬州风光十足,风流一时。其时的扬州,如同一个端庄、丰腴、成熟的标准唐代仕女,雍容华贵,风流蕴藉,仪态万方。



二、宋词中扬州的衰残美

扬州自唐至宋,成为商业繁盛之都,又是人文荟萃之地。可是,自高宗建炎三年(1129)至理宗端平元年(1234)的一百多年间,江北淮南的辽阔土地。成了保卫南宋政权的屏障,战争不断,而扬州已由商业枢纽变成了南宋的国防前线。多次成为金人争夺和占领的地方。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两次大举南攻,扬州都首当其冲,兵燹之酷,竟使积累达数百年之久的富庶与文明荡然无存!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人姜夔路过扬州。目睹战争洗劫后古城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创作了《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今日成了一座空城,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反衬出今日的荒芜景象——“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词人设想:杜牧如果重游扬州,面对今日的萧条,也会感到惊心,即使像杜牧那样才华横溢的诗人,怕也难赋深情了。纵使冬去春回,来日红芍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人以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写景抒情,悲叹今日的悲凉,追忆昔日的繁华,抒发黍离之悲。视觉的萧瑟和听觉的凄清都是对金兵蹂躏名城的血泪控诉,此词成为扬州历史上的又一篇《芜城赋》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扬州不可能恢复往日的经济文化名城的旖旎风情,为宋金双方以淮河中流划界的缘故,扬州已成边关。只能以军事要塞的严肃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昔日扬州歌吹。今已不复可闻。所得闻者,唯羌管戍角薄暮哀吟而已。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扬州的盛衰怎能不唤起南宋子民们忧国伤时的沉痛之感呢?提到扬州,词人想到的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而宋代其他与扬州有关的词作,大多也都寄托作者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例如: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秦观《满亭芳》)“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朱敦儒《相见欢》)“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张辑《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我欲缠腰骑鹤。烟霄远、旧事悠悠。但凭阑无语,烟花三月春愁。”(郑党斋《扬州慢·琼花》)“上治安双阕远,空怅望,过维扬。”(李好古《江城子》)“杜郎老矣,想旧事、花须能说。记少年,一梦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周密《瑶花慢》)这里有对国家




生死存亡命运的感叹,有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有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有深忧时不我待、老大无成的志士之苦,有报国无门和壮志消磨的抑郁孤独和无可奈何,也有怀念扬州悠悠旧事的春愁。总之。这些词始终笼罩在词人亡国之痛的情感中。



纵观历史。扬州的兴衰与国运的荣辱竟是如此奇妙地息息相关,血脉相通。然而作为历史的见证。无论是唐诗中扬州的繁盛美,还是宋词中扬州的衰残美,都在诗词史上丰润了扬州的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7147b0292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5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