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别离诗之我见

2022-12-29 09:12: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别离诗之我见》,欢迎阅读!
别离,古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代别离诗之我见

作者:魏圣霞

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3年第01

别离诗以其特有的、动人心魄的情感震撼力成为古诗园地里的一朵奇葩。在《唐诗三百首》中,表达别离的诗就有三十多首(约占总数的12%)。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对古代别离诗的一些看法。

一、古人重视别离传统的根源

古代的交通极为不便,由于疆域初开,很多地方还未开发,道路坎坷难行。所以,有些时候,一去即是永别,像贺知章《回乡偶书》中所说的少小离家老大回的现象极为普遍;另一方面,古人重孝道,笃信父母在,不远行,大多数人都过着生于斯死于斯,终老不离乡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离别自然在古人心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古代的送别习俗

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在古道旁设置亭子,以供旅人休息或送别饯行之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故有十里长亭的说法。在旅人远行之前,亲朋会提前赶到长亭或短亭,设置酒食,等待为旅人饯别,目的就是尽量把家的感觉延伸得更长一些,让旅人体会亲友相随的感觉。如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写的就是饯行的情景。 三、古代别离诗的源流

远古时代,外出远行的人少,流传下的别离诗也很少。最早的离别诗来源于《诗经》中的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其后是《楚辞》中的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到了唐宋之时,随着国势的日益强大和稳定,地域交流程度和融合程度日益扩大,商业崛起、科举制度的广泛推行,使得别离现象日益增多,别离诗在文学中开始大量出现。

四、古代别离诗的情感取向 1.抒发别离的痛苦和惆怅

这是别离诗中出现最多的情感取向,而且别离后的孤独使别离诗中总氤氲着一种难以言抒的凄凉和感伤。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便是这种感情的再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抒发对亲朋的不舍和怀念

情到深处难分离,有时还未分离,便已想念。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无名氏)、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唐·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便是这种情感的真切表达。 3.表达对亲友的安慰或鼓励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诗《别董大》),都是对友人的勉励和安慰。 4.抒发个人志向和对梦想的不懈追求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维的《芙蓉楼送辛渐》)正是此类型。 5.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人生失意的痛苦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王勃《别薛华》)。 五、古代别离诗特有的意象

在古代离别诗中,诗人会借助意象来寄托离愁与对家乡亲友的思恋:①明月。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随。②柳。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③杜鹃。如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④流水。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条灞水清如剑,难为离人割断愁。⑤酒。如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赏。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濂江中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780ad08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7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