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草书艺术成因及其特色

2022-11-09 22:14: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王铎草书艺术成因及其特色 》,欢迎阅读!
草书,成因,及其,特色,艺术

王铎草书艺术成因及其特色

作者:桑秀娟

来源:《美术界》 2010年第8



明末清初,动荡不安的政治时局、资本主义萌芽的市民文学和浪漫思潮的影响,使得审美意识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表现在书法上就是豪放浪漫书法风格的出现,书家开始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精神。王铎作为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摆脱魏晋的“温和雅致”,创造性的构筑出了雄强恣肆的个人风格,他把凄凉惨淡、寂寞空虚等等一切心灵上的创伤都倾泻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中,线条连绵起伏、奔腾跳跃、纵深盘绕、参差起伏,笔意狂放奇绝,结字左右挪移,偏旁易位,或高或低,或正或斜。在对焦、润、枯、湿等诸般墨色探索之后运用“涨墨”形成了块面体积,延伸了作品的表现层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王铎这些草书艺术色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痛苦的人生经历

王铎自幼在清贫中力学,以求能走上仕途之路光宗耀祖。在他登三甲进士的那一年,已经是宦官专权,政治腐烂遍及全国各地。王铎凶险莫测的宦海人生是场悲剧,做官屡经坎坷。其秉性中直,处世幼稚,遭到贬斥。无奈返乡后,又遇农民起义,流落江湖,饱受动乱疾苦。王铎的仕清行为,违背了封建政治“忠臣不仕二主”的封建政治伦理纲常、背叛了“舍生取义”孔孟教义的要旨,把自己送上了封建政治的审判台。王铎的好友黄道周、倪元璐宁死不仕清的悲壮从容反衬出他的渺小,其两位年兄“杀身以成仁”成为青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他却苟活下来,“为时人所鄙视”,王铎被打入“二臣”的行列,彻底身败名裂。

生存状态的无定和文化前途的迷惘,是当时多数士人的身心处境,易代之际的士人心态复杂并深感困惑,对现实感到绝望,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无奈。正是这种环境下,可以使他摆脱了官场的桎枯有了较多的时间进行艺术思考与创作,仕途挫折,激起了他愤激不平之气,困厄潦倒的生活引发了情感的动荡起伏,书法成为他宣泄内心世界最为得手的方式,自然也就成了他最为倾心关注的艺事。

书学思想、书法审美心理、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追求,终究不是孤立的书法现象。书家们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思考、感受,自觉不自觉地会受到文艺思想以及整个文化背景的影响。回顾明代书法的美学问题以及当时的士人对书法美学问题的态度,不难看出,时代的文艺思潮与书法风格的重要关系。

明代中晚期,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三次解放思潮。王守仁高标“良知”、“知行合一”继承宋代陆九渊心学,发展和替代了程朱理学,随后李贽发扬了离经叛道的怀疑和否定精神,并且提出了“童心”的人性理想。认为“童心”者,真心也。紧接着,文艺美学上还有汤显祖的强调艺术要表现“情”,袁氏三兄弟则强调文艺应该表现“性灵”,表现个性和自发性。这些思想观念对艺术家的要求就是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意欲。一件艺术作品如果得不到真情,也就没有生气,也就没有艺术价值。这些思想观念的出现,引发了当时的书家开始思考自己的书法之路,引领着他们去开拓自己的风格追求。

既然书法艺术是书家真情的流露,个性的体现,那么书家的性格特征毫无疑问的在书法风格特色的形成上起了一定的作用。在历代书法论文选中,有着关于人格象征论的论述。早在东汉赵壹《非草书》中,就有论述,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清代的刘熙载也在他的《艺概·书概》中这样写到:“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说明书法作品与写者的性格特征有着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联系,并反映出书家的文化与道德修养等。




在这方方面面的影响之下王铎的草书艺术风格特色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二、王铎草书艺术特色

王铎的草书风格特色表现在沉着稳健的线条、畸侧险峻的结字以及“涨墨”的灵活运用上。

(一)线条沉着稳健

书法是线条艺术,不同的线条形态、线条质感传达给人的心理感受不同。欣赏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读者往往会通过线条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样,书者也会选择适合表现自己性格特征、情感、审美爱好的线来传情达意。柔美风格的作品作者会选择一些飘逸阻力相对较小的线条形式,雄强风格的作品,作者会选取苍老,阻力相对较大的线条形式。无疑,王铎是后者的代表。王铎用笔精于使转与涩行,以圆转贯其气,以折锋刚其势,骨力既重,风神自生。凝练中寓韧健,酣畅中显沉着。孤零、哀怨、彷徨的人生际遇给他造成巨大的心灵创伤,生活在这种不安的状态之中,他的书法不是“二王”的兰亭雅集,悠然自得,解衣磅礴,安闲自适;不是董文敏的空、淡,而是尽情的使用曲折波动、盘绕往复、跳跃动荡,急促多变的线宣泄他内心深处的悲苦、烦闷、焦躁,尽情的在线条中放纵自己,当然这种放纵并不是完全失去控制的放纵,每一笔在运行中都有一股强大的势不可挡之力作为前进的动力,同时,又有一种反掣力掌握着线条的“失度”,真正做到“纵而有敛”。

(二)结字空间畸侧险峻

王铎书法艺术喜欢偏旁易位,左右结构的字,或高或低,或正或斜,有一种奇险的态势,在他的作品正体现出的是狰狞、怪诞、险幻以及胡乱的粗犷美、阳刚美。

(三)“涨墨”的灵活运用

不同于清朝丞相刘墉“浓墨”的濡染淋漓以及明代香光居士“淡墨”的疏淡神逸、空灵清远,王铎的“涨墨”用笔蘸墨极其饱满,书法酣畅浑厚,苍郁迭拓。他以润笔或者掺水的墨来书写,水运用于墨加上宣纸本身容易渗化开来的特性,产生了涨墨法。与水墨画的用墨方法相似,在国画里,因墨渗出的空间形成了远近层次,露初了深浅的墨彩,增加了生动气韵。在书法上“涨墨”之妙的成功之处在于既保持了笔画的基本形态,又有艨朦胧胧的墨色效果,使得一个字中笔画内外成了虚实对比,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墨色浓淡相映,虚灵通透,产生了层次感,增加了酣畅淋漓、变化强烈的笔墨趣味.。

同时“涨墨”之法的另一妙处还在于使线面交融,一个字的局部笔画相互合并,相互渗晕,形成了“块面”的视觉艺术效果。“块面”借助用笔这一三维空间中的笔毫锥面得频频变动,增加了笔画的丰富性、立体感,书法形象的厚度更加明显,墨色似乎有从点画边线往外溢出的趋势,即沉着又饱满。

艺术源于人生的苦闷”。古来离乱的不安时代,个人的悲苦遭遇,成就了不少艺术大家,纵观中国书法几千年的历史,这样的大家比比皆是。王铎就是其中艺术贡献较为卓著者。

王铎不满于一味的临仿古人,主张求变求新,他站在创新的高度,一改温文尔雅的魏晋风致,勾勒出雄强恣肆的美学新领域,王铎的书法占据了明末清初书坛的一个重要篇章,在书学领域独树一帜,集表现主义与古典主义书风之大成,吸引了中外书坛的后学之人。参考文献:

1.《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邱振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月版


2.《书林藻鉴》[M]马宗霍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3.《中国书法家全集——王铎卷》[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5月第一版

4.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卷45 - 47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012月版

5马宗霍辑《书林藻鉴·书林记事》文物出版社19845月版

6.黄惇著《中国书法史·元明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月第2

7.《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8.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9.陈方既《中国美学思想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10.欧阳中石等《书法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0牟版

11.金开诚、王岳川《中国书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桑秀娟,海南师范大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783afbfaa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2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