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2李白诗四首哭晁卿衡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2022-12-28 23:17: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一单元2李白诗四首哭晁卿衡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欢迎阅读!
四首,散曲,宋词,选修,李白

哭晁卿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诗歌诵读及鉴赏能力。

2)品味李白诗风雄奇飘逸,想象奇特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方法。 2)背诵《哭晁卿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首诗,正确对待诗人追求追求生活、重视友情的思想。 二、学习重点

1.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了解与李白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李白诗歌的特点。 三、学习难点

李白诗歌中雄奇飘逸,想象奇特的诗风。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学习过程 1.写作背景简介

晁卿衡,即晁衡,原名安陪仲麻吕,日本人。唐开元五年 (717),日本国遣使来朝。使臣在长安期间,主要研习儒家经典,玄宗曾诏令四门助教赵元默到鸿胪寺为之讲授。日本使臣所得朝中赏赐,全部用来购求经书文籍。使命完后,渡海回国。晁衡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但学成后并未立即回国,而是留唐做官,历任左补厥、左散骑常侍、秘书监、镇南都护等职,与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天宝十二载 (753) ,晁衡返日探亲,途中遇大风,传言被溺死。李白作此诗哀悼他。而据考证,晁衡并没有遇难,而是随风漂至海南,辗转回到长安,继续任官,直至大历五年 (770) 卒。 2.基本解读

这首诗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主旨) 首句“日本晁卿辞帝都”以赋笔点出晁衡辞官返国。


次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晁衡旅行之遥远和艰险。“征帆一片”形象传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树叶一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谓险象环生。据《十州记》,蓬莱山对着东海东北岸,周遭五千里另有圆海绕山,圆海水黑,人称为冥海,无风之时尚且洪波万丈,人不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飞仙才能通过。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第三句“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写晁衡之遇难。明月,是说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洁。而晁衡之遇难,正如皓月沉于湛蓝的大海,所比自然贴切,带出末句无限惋惜和悲愁。

末句“白云愁色满苍梧”抒发诗人的悲痛心情。晁衡遇难,在诗人眼中不仅是朋友们的悲痛,连天宇似乎也是愁眉不展:层层白茫茫的愁云笼罩在海上的苍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去。此处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 3.鉴赏要点

此诗表达了与日本友人晁衡之间跨越国别的真挚友情。

全诗格调清新,想象丰富,含蓄而又飘逸。诗人寄悲情于景物,又借景物以抒悲情。三四句中,“明月”既是自然景物,又可以看作是诗人采用了比喻手法来写好友的人品如明月一样清高皎洁。这样的友人遇难,正如明月沉海,让人该生多少痛楚!

拟人手法的运用。第四句中的“白云愁色”是拟人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这样,景中有情,情中寓景,抒情手法巧妙含蓄。 4.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杜十四之江西 孟浩然 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⑴指出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答:

⑵李白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中见志。在“画”“情”“志”中选一点,谈谈你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784d2371a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e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