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清”“真”:《故都的秋》的艺术特点

2024-03-07 01:44: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细”“清”“真”:《故都的秋》的艺术特点》,欢迎阅读!
故都的秋,特点,艺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故都的秋》的艺术特点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13年第34

郁达夫曾经说过:原来小品文所以可爱的地方,就在它的细,清,真三点。细要细到能看见花下落蕊;清要清到不浓不烈,不混不浊;真要真到性情洒脱,不蔓不枝。他的散文《故都的秋》,可以说把”“”“这三个字诠释得淋漓尽致。 一是

《故都的秋》用细腻诗意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风景素雅的北国秋色图。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作者以味觉写出了茶的浓醇,以视觉写出了天空的高远,以听觉写出了鸟声的清脆、环境的清幽。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从视觉和触觉上将日光的细碎表现得精细入微。蓝天、白云、鸟鸣、日光,衬上几朵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再来几根疏疏落落的秋草作映衬,北国之秋的早晨简直美不胜收。这故都的秋乃是作者心中之秋,亦景亦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里从视觉上写出花铺满地,从触觉上写出落蕊的细、软,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从嗅觉上写出空气的清新,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寂静无人,只有作者与自然相交融,物我合一,极富神韵。 二是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的秋色之美,是一个平民化的文人视角中的清雅秋景。故都古迹遍地,胜景如云,但作者把对于故都秋的钟情,定格到故都中最常见、最平民化的百姓家院、普通街道中常见的秋花、落蕊、秋雨、枣树、秋蝉等自然景物上,落笔于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写他们雨过天晴时用缓慢悠闲的声调闲谈着秋雨秋意。郁达夫把笔触定位在社会下层人民的普通生活上,这是作者平民意识的艺术体现。作者生活在平民中间,为一点点清秋的气息而沉醉,为一声声秋的啼唱而感动,决定了故都的秋有些落寞却不荒凉,有些清冷但不衰败,清闲恬静,香远益清。如故都之秋中的落蕊,本可能给人以飘零衰败的哀伤,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是与极其细腻柔软、非常微妙的清闲联系在一起的,显得灵活隽永。作者眼中的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这不仅是在表现景物色彩,更是在物化一种淡泊清冷的心境,这里的景物完全情感化了。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令人觉得北平人细腻,但又清闲;在不知不觉之中保持了一份心灵的宁静。郁达夫的这篇散文,其特点恰恰就在于他写出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身居故都的恬静心态,意境悠远。 三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个角度将北平的秋展现得似真似幻,亦近亦远。本文表现出的独特的秋色、秋味、秋姿、秋韵……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真切折射,处处洋溢着清秋之恋,家国之爱,表达了作者对平静、悠闲生活的向往。字里行间凸显了真正的郁达夫,真正的北国之秋。郁达夫身世坎坷,一生悲苦,当时又身处乱世,饱经忧患;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国仇家难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爱国成为他毕生的精神追求和支撑。

在《故都的秋》中,作者选取北平秋天特有的自然风物来写,弥漫着北国的气息,渗透着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不是矫情,而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既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切眷恋和向往之情,又充分表现了作者深挚的爱国情愫和忧患情怀。郁达夫说:不管是如何善于矫情造作的人,在文章里,自然总会流露一点真性情出来。他的《故都的秋》就是借赞美故都秋景的浓色、深味,表达了一种深沉的爱国之情。他对故都的秋有多眷恋,就表明他对祖国的爱就有多深,而且让人读之倍感其真,品之深感其心。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78e0b5b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9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