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重点

2023-01-24 10:20: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学概论重点》,欢迎阅读!
概论,重点,文学

1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它的三个分支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

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3 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文学理论的形态与文学研究的客体及视角密切相关。

4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是: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化学 5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6 文学活动的地位: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7 精神活动的具体形态或形式:按马克思所说的人脑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来区分1、用理论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可称为理论

性或认识性的精神活动。如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2、用宗教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可称为宗教性或幻象性的精神活动。如各种宗教意识活动,宗教观念,迷信观念等;3、用实践----精神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可称为伦理性或意志性的精神活动,如道德意识,伦理观念等;4、用艺术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可称为审美或情感性的精神活动,如各种门类的艺术,文学属于审美精神活动的范围。

8 作者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引起了重视:1、诗言志说:《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2、物感说:钟

嵘《诗品序》中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9 作品:形式主义文论:1、俄国形式主义2、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其代表人物兰塞姆创造了一个术语:文学

体论认为 文学活动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注重的是结构之于读者的意义,强调读者在面对文学作品的时候无须关注其内容,只要对形式结构进行细读就行了,认为“书读百遍,其意自现”3、结构主义思潮 10文学活动的发生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经济基础。

11文学的含义:1文学的文化含义:泛指一切文章(广义)2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可以被视为一种审美形态,指具有审美属性

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3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 ,剧本等文类。与此含义不相符的哲学历史学科学 ,宗教学,伦理学等其他文化形态,当然就不属于文学范畴,而成为非文学了。

1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13审美意识形态的概念: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它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一方面被看作是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14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15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 的概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其具体的社会

存在形态。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16P72话语蕴藉 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

性。有两层意思:1、整个文学活动带 有话语蕴藉属性。2、在更具体 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 起作用的,不便分开。

17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混和含蓄。含蓄: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指看

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18文学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9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满足最广泛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提高人民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丰富人

民的精神生活。

20雅与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其与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具有同一层面

的含义。

21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经验1继承与革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2借鉴与创造: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沟通。

歌德首先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3、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学1951年毛泽东提出。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理论,即著名的“双百”方针。

22精神生产的特殊性1、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2、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

创造活动。

23客体即自然说:认为艺术模仿自然,有两种对立 的观点: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影子的影子”“模仿的模仿”。亚里士多德认为,

艺术模仿的世界同样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人模仿的世界主要有三种,即已经发生的事,可能发生的事和应当发生的事。 24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1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2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

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3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25主体:人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称为主体。只有当人处于与特定客体的特定关系中并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即具有主体性时,人


才是真正的主体。

26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第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 的蓦然领悟。第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

层的心理内容;第三,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相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第四,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27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P132

含义: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常见的心理现象1、回忆与沉思;2、想象与联想;3、灵感与直觉4、理智与情感;5、无意识与意识

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意念或形象)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直觉:活力了揄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区别1、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的突兀判断;2、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3、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答案。 28 29 30

构思方式:指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形象,发展、完善意念,并 建构作品整体的具体方式。1、综合;2、突出和简化3、变即兴与推敲:即兴:作家因受某一个外在刺激或内存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1、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内蕴的真实和假定形和陌生化

推敲: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的真实2、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艺术真实的概念: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31 32 33 34 35

艺术概括: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牲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形式创造的内涵: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P176

艺术形式: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是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与呈示,是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是文学形式美问题: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并产生过较大影响 的“有意味的形式”理论。

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

美价值的实现方式。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7daf825ccbff121dd36837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