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古诗李白《谢公亭》赏析

2022-08-19 13:13: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离别古诗李白《谢公亭》赏析》,欢迎阅读!
古诗,李白,赏析,离别,谢公亭

20XX年离别古诗李白《谢公亭》赏析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谢公亭》诗人李白 《谢公亭》赏析:

谢公亭位居安徽宣城城北,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曾在这里送别诗人范云。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谢朓、范云当年离别的地方犹如还在,诗人每次目睹这里的景物都不免生愁。字内涵很广,诗人思念古人而恨自己不能见到古人,度过每一天却觉得孤独,乃至由谢朓的才华、交游、遭遇,想到诗人自己的受谗遭妒,这些意思都可能蕴含其中。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两句紧承上联离别生愁写谢公亭的风景。由于离别,当年诗人欢聚的场面不见了,此地显得天旷山空,谢公亭上唯见一轮孤月,空山寂静,碧水长流。这两句写的是眼前令诗人生愁的寂寞。李白把他那种怀古人而不见的怅惘情绪涂抹在景物上,就使得这种寂寞而美好的环境,似乎仍在期待着久已离去的前代诗人,从而能够引起人们对于当


年客散之前景况的遐想。这不仅是怀古,同时包含李白自己的生活感受。李白的诗,也经常为他生活中友人散去、盛会难再而深致惋惜,这表现了李白对于人间友情的珍视,并且也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客散两句似乎已经括尽古今了,但意犹未尽,接着两句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不再用孤月、空山之类的景物来写而是描绘谢公亭春秋两季佳节良宵的景物。池花映着春日自开自落,窗外修竹在静谧的秋夜中窣窣地发出清响,风景虽然好,但人事依然不免寂寞。这两句看上去似乎只是描写诗人眼前的风光,而由于上联已经交代了客散山空因此,这种秀丽的景色,也表现了诗人言外的寂寞,以及他面对谢公亭风光追思遐想,欲与古人神游的情态。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诗人在缅怀遐想中,似乎依稀看到了古人的风貌,沟通了古今的界限,乃至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这里所谓一相接,是由于心往神驰而与古人在精神上的契合,是写在精神上对于谢公旧游的追踪。这是一首缅怀谢朓的诗,但其中却表现了李白的精神性格。他的怀念,表现了他美好的精神追求,高超的志趣情怀。

李白的五律,具有近似于古体的特点。这,一方面体现在往往不受声律的约束,在体制上近古;而更主要地则是他的五律绝无初唐的浮艳气息,深情超迈而又自然秀丽。像这首《谢公亭》从对仗声律上看,与唐代一般律诗并无多大区别,但从精神和情


致上看,说它在唐代律诗中带点古意却是不错的。李白有意要矫正初唐律诗讲究词藻着意刻画的弊病,这首《谢公亭》就是信笔写去而不着力的。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浑括地写出了谢公死后亭边的景象,并没有细致的描绘,但青天、明月、空山、碧水所构成的开阔而又带有寂寞意味的境界,却显得高远。至于诗的后四句,王夫之说得更为精辟:五六不似怀古,乃以怀古。今古一相接五字,尽古今人道不得。神理、意致、手腕,三绝也。”(《唐诗评选》)因为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二句,写得悠远飘逸,看似描绘风光,而怀古的情思已包含在其中。今古一相接五字,一笔排除了古今在时间上的障碍,雄健无比。尤其是一相接三字,言外有谢公死后,别无他人,也就是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的意思。这样就使得李白的怀念谢公,与一般人偶尔发一点思古的幽情区别开了,格外显得超远。像这种风神气概,就逼近古诗,而和一般的初唐律诗面貌迥异。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80baa0700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7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