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促织》赏析

2022-09-22 16:11: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蒲松龄《促织》赏析》,欢迎阅读!
蒲松龄,促织,赏析

蒲松龄《促织》赏析

【内容提要】本文从曲折离奇的情节、逼真形象的人物、细腻入微的描写、寓意深刻的思想等四个方面赏析了《促织》的艺术成就,旨在帮助读者加深理解。 【关键词】《促织》 情节 人物 细节 思想 赏析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经典小说,是《聊斋志异》反应统治阶级搜刮民脂民膏、劳民伤财的名篇。促织,即蟋蟀,亦即蛐蛐。小说通过叙写皇宫盛行游戏斗蟋蟀,官府逼迫成名征蟋蟀,使得成名倾家荡产,几欲寻死,又瞎雀碰个好谷穗意外得志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纸醉金迷生活导致老百姓深受其害的罪恶。 下面着重从四个方面赏析《促织》: 一、曲折离奇的情节

情节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好的小说应该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情节禁忌平铺直叙,而要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这样才能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促织》就是这样的小说。

小说一开始先交代了成名被抓官差征收蟋蟀的原因:宫中盛行斗蟋蟀游戏,有人献了一只勇猛好斗的蟋蟀,博得了皇上欢心,于是上官一级一级责令每年进贡蟋蟀,供皇上游戏。再写成名因被抓了官差征收蟋蟀而倾家荡产,又因抓不到蟋蟀而被责打,忧闷欲死。后来在驼背巫画图暗示下好不容易找到一只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蟋蟀,眼看就要度过难关。蟋蟀偏又被儿子弄死了。这使得成名又陷入困境,更糟糕的是儿子怕父亲责罚而跳井。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啊!虽然儿子苏醒过来,但没有蟋蟀无法交差,成名又陷于愁苦绝望之中。但天无绝人之路,作者笔锋一转,写成名又捉到一只勇猛善斗,既能斗过名蟋蟀,也能斗过鸡,还能应节而舞的小蟋蟀,交了差,发了财,皆大欢喜。

综上所述,随着故事的发展变化,成名感情经历了这样的轨迹:忧闷欲死唯思自尽(家产荡尽又抓不到蟋蟀无法交差时)→“大喜(抓到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蟋蟀时)→“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儿子弄死蟋蟀投井自杀时)→“心稍慰(儿子半夜复苏时)(又捉到一只小蟋蟀时)大喜(小蟋蟀斗过少年气焰嚣张的大蟋蟀时)惊喜(斗过不可一世的鸡时)皆大欢喜(交了差发了财时)。成名从悲到喜,喜极生悲,悲极复喜,几经周折,悲喜交替,祸福转化,形成波澜起伏、跌宕生姿的谋篇布局。故事内容集中,从头到尾始终围绕蟋蟀的得与失,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读者的心情随着主人公心情的变化而变化,为主人公的悲而悲,为主人公的喜而喜。这就是小说情节描写的魅力所在。最后作者还不忘借成名儿子之口道出那只解除成名危难的蟋蟀是儿子灵魂附体,幻化而成,这又给曲折的情节增添了离奇特点和神话色彩。 二、逼真形象的人物

小说写作的目的是塑造人物,情节的开展是为人物的描写服务的。小说的主人公是成名,成名是一个老实厚道的穷书生,他被抓了官差,本来可以横行乡里,把官府强加给他的征收蟋蟀的负担转嫁给老百姓,但他为人忠厚善良,宁可自己倾家荡产,宁可自己受皮肉之苦,也不愿意把征收蟋蟀的费用摊派到老百姓身上。成名的性格中也有软弱的一面,上官也是看他软弱才欺负他,让他当差征收蟋蟀的。而且,官府逼着征收蟋蟀时,都是他妻子在周旋在规劝,而他动不动就想一死了之,这些都表现了他的软弱。就这样一个软弱善良的人竟然被逼得倾家荡产、走投无路,不能不引起读者的同情,他的吉凶祸福,不能不抓住读者的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三、细腻入微的描写


小说的细节描写是小说是否生动感人的关键。本小说的细节描写细腻入微,富有戏剧性特点。如:在少年的蟹壳青和成名的小蟋蟀咬斗的过程中,作者写了少年的三次,一大骇一笑小蟋蟀体型小;二笑小蟋蟀一动不动,呆若木鸡;三笑用猪鬃撩拨小蟋蟀胡须,小蟋蟀仍不动。这三次笑程度不同,第一次笑是掩口胡卢而笑,笑得有点藏着掖着,一方面可能顾及成名的面子,一方面可能也不敢放心大胆地笑,因为蟋蟀不可貌相,也许小蟋蟀还厉害呢。第二次笑是大笑,是一种情不自禁的笑,也是一种料定小蟋蟀不行的放心大胆的笑。第三次笑是又笑,是大笑的余波,是大笑的补充。这儿虽然没有写成名的反应,但通过少年的三次笑,我们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笑得成名心更虚,更没底。三次笑活画出少年的张狂,反衬出成名的木讷。一大骇,是少年屡次撩拨,激怒了小蟋蟀,小蟋蟀一下子咬住了蟹壳青的脖子。读到这里,不由人不感叹小蟋蟀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看到这里成名也不得不大喜。少年由三笑大骇,成名由一言不发到大喜,富有戏剧性特点,这是蒲松龄细节描写发挥的效力。 四、寓意深刻的思想

清初的文字狱是非常残酷的,严重者会招来杀身之祸,甚至诛灭九族。所以蒲松龄写作比较含蓄隐晦,凡是有可能得罪权贵的地方,他下笔都字斟句酌,十分谨慎。本小说所表现的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搜刮民脂民膏,来供统治阶级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这正是民不聊生的根源。皇上喜欢斗蟋蟀,这本来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但上官一级一级地压下来,各级官员层层剥皮增加赋税,压得老百姓倾家荡产,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压得老百姓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作者通过写成名的遭遇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不仁。虽然是写明朝宣德年间的故事,但清朝何尝不是如此?作者在最后独具匠心地交代小蟋蟀是成名儿子幻化而成。而小蟋蟀成了以皇上为代表的统治阶级的玩物甚至牺牲品,暗示统治阶级把老百姓玩于股掌之间,寓意深刻。

总而言之,《促织》无论是思想内容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是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的。 【参考文献】

1、《促织》原文、注释及译文 2、百度百科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86daca5fe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9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