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8

2022-08-05 16:14: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促织8》,欢迎阅读!
促织

《促织》【一】 学习目的

理解本文描写详细而委曲,用笔变幻而熟达的写作特色。 学习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理解本篇小说深刻的主旨。 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描写详细而委曲,用笔变幻而熟达的写作特色。 学习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学习难点

理解本篇小说深刻的主旨。

理解小说最后一段的议论性文字的作用。 学习方法 阅读与理解 学习过程 一、 点拨 1.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土,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出身没落的地主家庭。成年时,家境衰落,生活贫困。自小羡慕功名,醉心科举。十九岁初应童子试,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后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始成贡生。他一生穷困潦倒,长期以教书自给。坎坷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又使他对广大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以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 2.关于作品

《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蒲松龄。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的名字,志异是说记载的全是奇闻异事。作者以民间流传的故事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以谈狐说鬼的形式,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颇多暴露,对科举制度和礼教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聊斋志异》描绘了清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我们具体而深刻地认识封建社会,不失为一部生动形象的教材。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由于清初文网严密,作者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晦曲折。尽管如此,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二、阅读课文,熟悉内容

《促织》【二】 学习目的

理解本文描写详细而委曲,用笔变幻而熟达的写作特色。 学习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理解本篇小说深刻的主旨。 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描写详细而委曲,用笔变幻而熟达的写作特色。 学习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学习难点

理解本篇小说深刻的主旨。

理解小说最后一段的议论性文字的作用。


学习方法 阅读与理解 学习过程 一、文章结构

二、 总结

《促织》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写尽了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随着成名一家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的情节的展开,矛盾不断发展,趋于激化,从而使成名在经济上、肉体上,特别是精神上所受的摧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反动本质。

《促织》思想深刻,艺术性强。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促织的得失展开,既曲折生动,又结构严谨。人物形象极为鲜明,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致入微。

《促织》【三】 学习目的

理解本文描写详细而委曲,用笔变幻而熟达的写作特色。 学习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理解本篇小说深刻的主旨。 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描写详细而委曲,用笔变幻而熟达的写作特色。 学习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学习难点

理解本篇小说深刻的主旨。

理解小说最后一段的议论性文字的作用。 学习方法 阅读与理解 学习过程 一、释疑解难

1、小说的最后,为什么出现一段议论性文字?其作用是什么?

小说,是记叙性很强的一种文学样式。从一般概念上讲,它应该是一叙到底的。《促织》最后,出现了史氏曰一段议论文字,这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借此表明自己对所记之人和事的态度,使作品的主题更鲜明、突出。异史氏,是作者的自称。从作品的选材来看,直接讲述的是前朝的历史故事(“宣德间即明朝宣德年间。宣德,是明宜宗朱瞻基的年号)。但不是真正的史著,更谈不到钦定的正史,一部《聊斋》尽是鬼狐志怪传说,故自称为异史氏。这种篇末议论,仿照了史传体散文的写法。如:《史记·项羽本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都分别有太史公曰一段议论,表达作者司马迁的评论。 二、语段练习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A)(暴、横、残、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 (B)(迈、走、跨、跬)步,皆关(C)(天下、重大、民命、生死),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裹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 []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1.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填入文中(A)(B)(C)三处。 (A) (B) (C)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日: 是: 蠹: 裘马:


3一人飞升,仙及鸡犬这一传说引自哪本书,后人用这个传说比喻什么? 答:

4《促织》是小说,文后却加了以上这么一段议论,这种写法是受了什么影响? 答:

5.以上的议论有哪些可取处?有哪些不可取处? 答: 【答案】

1(A) (B) (C)民命

2.日:天天地 是:此,这个蠢:原指蛀虫,此外用来比喻侵耗财物的胥吏 裘马: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

3《神仙传》比喻一个人发迹了,同他有关系的人都跟着得势

4.在小说之后又加了一段议论,这是受史传体散文的影响。我国著名纪传体历史巨著《史记》在传记之后加上太史公曰的评论,以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其后的史传散文多用这种评论形式。

5.这段评论,能从黑暗的社会现实中找出百姓的灾祸的根源,从一件事上看到严重的危害,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这说明造成民众贴妇卖儿,更无休止的悲剧的是上自天子,下到那些贪虐的官吏的一整套封建官僚机构。同时作者还提出天子的每一举措都不可轻忽的看法,这些观点是可取的。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含有对封建官僚的讥讽,这是积极的;至于天将以酬长厚者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在宣扬因果报应的观念,对于群众的反抗斗争起麻痹作用。这是不可取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f89b8dd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8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