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上册杜甫《月夜忆舍弟》

2023-04-14 05:38: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语文九年级上册杜甫《月夜忆舍弟》》,欢迎阅读!
杜甫,上册,月夜,语文,年级

老侯语文 任我由心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背景 公元759

夏,华州及关中大旱,时任华州司功参军的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七月,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度陇西去秦州(甘肃天水)。卜西枝村置草堂,未成。

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写下《月夜忆舍弟》

十月,杜甫往同谷(甘肃康县迷坝乡马莲咀村),寓同谷不盈月。

十二月,杜甫入蜀,至成都。 赏析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边防驻军的鼓声响起,路上

断了行人踪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环境描写:前句社会环境,后句自然环境;作用:交代季节(秋天)、地域(边境);渲染气氛:凄冷、悲凉;烘托情感:孤寂。大雁成群飞行,排列有序,因此,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诗人用“孤雁悲鸣”,暗喻兄弟离散。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日正是白露,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进一步点明

具体时节: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情感:怀念故乡。白露已至,秋意渐深,寒意渐增,乡思浓烈。异乡月亮未必不如故乡明亮,毕竟是同一轮月亮;只因偏爱故乡,便觉得故乡月更好;在诗人明显的偏执、偏见之中,恰恰体现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情景交融,客观景象染上主观色彩;“夜”“月”扣题。将节气“白露”化为诗句,并与“月是故乡明”形成工整的对仗,非常巧妙,成为经典名句。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有兄弟,却远隔天涯;家虽有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

去打听?紧扣题中的“忆舍弟”。情感:兄弟离散的悲哀、对兄弟遭遇的关切和背井离乡、音信阻隔、生死未卜的沉痛。




老侯语文 任我由心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长:常常,总是。况乃:何况,况且。平时寄去书信,

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平定。交代时代背景: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情感:对兄弟的思念、关怀和担忧,对战乱造成的骨肉分离之苦的感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8cc3ac6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2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