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杜甫赏析【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2022-10-13 04:01: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月夜忆舍弟》杜甫赏析【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欢迎阅读!
杜甫,上册,月夜,赏析,年级

《月夜忆舍弟》杜甫赏析【部编版九上】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诗】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义人。世称杜拾遗、杜工部。有《杜工部集》。有著名的“三吏”“三别”,其诗被称为“诗史”。后世尊为“诗圣” 【背景】

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弃官华州司功,携家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时安史之乱未平,史思明叛军在黄河南北很猖獗,西面吐蕃亦不时侵扰,秦州地处边塞,形势比较紧张。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对弟弟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主旨】

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名句赏析】

杜甫最笃于兄弟情谊,干戈扰攘中,衰病中的诗人格外思念音信不通的诸弟,遂在凄清孤寂的秋夜,写下了这首凄楚动人的忆弟诗。诗写天涯忆弟之情,骨肉离散之苦,可谓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首联提摄全篇。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到处都呈现出一派凄凉景象。在凄凉


沉寂的氛围中,写出强烈的忆弟之情。点明时间、地点,已隐含忆弟之情。戍鼓声犹在耳,接着传来孤雁哀鸣,不禁牵起诗人思弟之情。古人常用“雁行”“雁序”喻兄弟,孤雁失群,则使人联想到兄弟分散。况且在这荒远边地的萧瑟的秋夜,这孤雁念群的悲叫声,听来更使人怆然涕下。因为漂泊流离,杜甫对雁声有着一种特殊的敏感。首联十字,可谓一字一咽,字字血泪,切不可草草看过。首二句是提摄全篇的,写出忆弟之情,又揭出忆弟之由,那就是战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在白露的夜晚,寒意逼人。“月是故乡明”,亦写景之语,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颔联为名句,围绕题目“忆”紧承“秋”“月”,将江淹《别赋》中“明月白露”写成十个字,显示了诗人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将寻常语离析倒装而用之,语峻体健,意亦深稳,遂成妙绝古今之名句。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在诗人的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抒发了作者弟兄失散、国破家亡的痛楚之情,实际上也是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饱受忧患丧乱生活的概括。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这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含蓄蕴藉,发人深省。亲人们四处逃难,平时寄书信尚且收不到,更何况战事频仍,情况就更难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0c34daf52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b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