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结构变化趋势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一)

2022-12-30 00:20: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结构变化趋势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一)》,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变化,趋势,及其,结构

社会结构变化趋势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在我看来,职业教育可以界定为:在一定时间(三年或者二年不等)和一定空间(职业学校,包括职业高中、中专和技校)里,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教师)对某一年龄阶段的学生(一般是初中或者高中毕业生)进行知识和技能训练,使他们掌握从事某一具体职业(职业是劳动者为了生活所得而发挥个人能力,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报酬的、专门类别的工作及由此获得一种特定的劳动角色1])能力的教育形式。虽说职业教育还被人们赋予其它一些功能,但职业教育产生并且得以存续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人们的就业服务,否则,职业教育将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所谓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也主要是为经济发展培养大量适当的劳动者和有一定技术的中初级技术工人(其实就高级技术工人成长的规律和目前我国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和训练状况来说,职业学校也只能培养低层次技术工人,因为高级乃至中级技工更多的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职业学校的实习设备和训练时间、师资水平等都很难保证培养出时下企业高薪聘请的高级技工”),进而为经济发展服务。

从理论上说,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证据是充分的,而且中央和地方政府也不可谓不重视,界也曾援引发达国家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及其重大作用等进行了阐述。但实际情况似乎并不像我们的预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又是什么原因限制了我们对职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正确判断呢?我认为,从社会结构变化的角度分析,兴许可以部分地回答上述问题,即使不能,起码也能开阔我们的思路,并对预测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有所帮助。

一、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社会结构变化的趋势

谁都不是预言家,未来的事情不好预测。但鉴往可以知今,前瞻性思考的真理性往往即深藏于对往昔的回顾之中。2]对我国社会结构变化的预测也是这样。通过分析过去与现在社会结构的特点,我们可以找到其未来变化趋势的蛛丝马迹。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社会的自由空间逐渐扩大,资源流动不断加速,并在一定程度上松动了传统集权体制在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基础,整体性、同质性社会开始解体,引发了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趋势下,由于政府及时放松了对经济领域的过度干预和严格控制,因而有效地促进了社会领域的分离和社会结构的调整。我们已经看到,在我国现实社会中,不仅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甚至包括意识形态)之间拉大了距离,各自获得了相对独立的社会地位,而且各个领域开始更多地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目标,同时各自的价值原则更趋独立。与此伴随的是社会结构的变化。 1.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 过去28年中,中国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集聚速度不断加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78年末的1792%一路提升至2004年末的4176%。大致说来,中国人口结构城市化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在1978年至1984年间,伴随农业改革与逐步放开农产品价格管制,大量农民进城寻找新的出路,6年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平均每年上升085个百分点。第二阶段出现在1985年至1995年间,受城市及工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影响,城镇职工开始分流,下岗职工数量逐步增加,以往城镇第三产业新增就业岗位中主要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人口占据的情况发生改变,11年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平均每年上升速度下降到055个百分点。第三阶段出现在1996年以后,在当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由上年的2904%大幅提升553048%,升幅达到144个百分点之后,随后9年基本上维持在这一水平,10年间平均每年上升141个百分点。鉴于政府有关部门已经放宽城镇户籍制度,包括省会级城市也将逐步取消农民进城的户籍限制,加上进口农产品数量持续快速增长,导致国内农业劳动力过剩现象不断加剧。相信在未来10年内,中国将进入新一轮人口结构城市化高峰。2015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有望超过60%,甚至达到65%。3]


2.阶层结构的变化 作为一个简约的例子,我们可以对50多年来的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进行扫描。新中国建立时,中国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社会的整体结构保持着传统农业社会的格局。之后社会成员地位的获得因为战争和现代教育制度的引入虽然有所变化,但在总体上变化不大。

1949年至1978年,宏观制度(如作为制度的意识形态,还有资源分配制度)的变化对中国社会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全面重构,在这个过程中,也彻底改变了个人社会地位获得的途径。后者为例,首先,教育制度曾经是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重要通道,教育制度的变革使得社会成员对接受教育与地位获得的既得关系失去了预期;其次,职业流动曾经也是社会成员向上流动进而改变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路径,资源分配制度的变化使得职业流动基本上被意识形态所包围,社会成员几乎失去了向自由职业流动的所有路径。经过各种社会改造运动和制度设计,我国逐步形成了由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四大阶层组成的社会结构。在这四大阶层中,干部、工人、农民的阶层地位相对固定,知识分子阶层则因政策的变化处于变动之中。通过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这四个阶层实际上成为四大身份群体,他们在经济来源、收入多寡、政治待遇以及社会地位方面有了明显差异。 改革开放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社会分层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财富越来越成为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准,·社会分层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主要以职业分类为基础。对一个人的身份认定,主要是看其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当然还要参考他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组织资源的占有情况。社会科学院的专家根据上述标准对我国人群作了阶层划分,共计10个。5]第一个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占就业人口数的21%,其中乡村占的比例较少,城市占的比例较大。第二个阶层是经理人阶层。第三个阶层是私营企业主阶层,占1%。第四个阶层是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包括教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占到146%。第五个阶层是办事人员阶层,即办公室主任、文书、搞计算机的、会计、出纳,这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里都有,规模比较大。第六个阶层是个体工商户阶层。第七个阶层是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主要是第三产业的员工,占112%。第八个阶层是产业工人阶层,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工人,当然这跟工人阶级不是一个概念。第九是农业劳动者阶层,也就是我们说的农民,包括流动人口。农村社会单一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已经分化,按照所从事的职业和占有生产资料的多少,又可以将其细分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乡镇企业工人、个体劳动者、智力型劳动者、农村干部和无业者7个阶层。IQ第十个阶层是下岗失业阶层,只能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由改革开放以前的四民社会到现在的十大阶层社会,说明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必将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而愈变得更为复杂。不过可以预见的是,我国的社会结构不会再回到以前的状态中去。

3.社会结构变化的未来趋势

现在看来,如果中国继续沿着改革的道路不断走下去,在这期间不出现大的波动,继续按照既定政策,深化改革户口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那么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预测:

第一,城市化的步伐会加快。2003405%的城市化率为基准,若今后每年增加1%,20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55-60%。 第二,就业结构调整。现在一产、二产、三产占GDP的比例分别是146%、523%、453%,三次产业就业比例是491%,296%,293%,现在劳动力偏离GDP30多个百分点。若到2020年能降5~30%以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7012上,比例就比较合适了。 第三,城乡差别缩小。现在我国的城乡差别太大,调查显示,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255元,城乡之比是13.50,加上城里人隐性收入,比例达到15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那怎样一个比例才合适呢?115比较合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90d4901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2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