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统计调查资料在地方志编纂中的运用

2022-05-04 09:28: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统计调查资料在地方志编纂中的运用》,欢迎阅读!
地方志,编纂,运用,统计,调查

社会统计调查资料在地方志编纂中的运用





: 社会学的视角看, 方志首先是实地研究中快速获悉地方历史脉络的最为重要的资料; 其次是社会变迁研究中甚为珍贵的纵贯资料。社会调查应该是方志编纂中一个重要的资料来源。同时, 社会统计调查资料引入方志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文章对目前方志编纂中的方志与年鉴的关系、分类视角、资料来源、历史时期的详略侧重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社会调查资料 统计资料 方志

中国改革开放 30 周年, 社会科学各界都开展了隆重的纪念。这些纪念活动说明, 我们已经开始回顾、反思这 30 年社会变迁的历史。原来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 现在已经产生了“中国经验”。虽然在内涵上会有不同的解读, 但“中国经验”这一概念已经成为世界共识, 说明国际社会终于承认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努力, 中国有了可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所借鉴的道路。历史还在继续前行, 再过 10 多年, 也就是 2020 , 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之时, “本世纪中期进入中等发达程度的国家行列”的长期战略目标, 也不过三四十年之遥。可以预想,当那时中国作为一个成功转型的强大国度, “中国经验”就一定会成为国际社会科学界关注的亮点。谁来总结“中国经验”? 谁来解读“中国经验”? 当面对这样巨大的历史使命的时候, 中国社会变迁方方面面的研究资料的价值, 就是最为珍贵的了。未来对“中国经验”的总结将会带动一个“史志时代”。一个“史志时代”, 就是重构人们历史记忆的时代应运而生了。作为我国本土的学者, 要有这种前瞻性, 要有如是的使命感, 从现在起, 有规划地、逐步地积累社会变迁的资料, 方志编纂工作者亦是历史担当者。



社会学研究视野中的方志资料

虽然社会学历史学是在研究方法上风格迥异的学科, 但两者的研究对象却是高度重合的。它们的研究对象同为人类社会, 其研究主旨也是探寻人类社会的发展或变迁规律。果以广泛的社会研究作为社会和人文学科的基本框架的话, 历史学可以称作“古代/ 近代社会研究”, 社会学可称作“当代社会研究”; 甚至二者的时点区分都可以打破, 如交织学科 “历史社会学, 即是强调在当代社会现象的考量中, 应该加强“历史意识”, 也应该在史学领域引入“社会学观念”。除此之外, 社会学和史学另一个最大的共同点, 在于对社会现象资料——历史学研究中的“史料、文献”和社会学研究中的“资料、数据”的真实性和确定性的追求。换言之, 二者都以“经验性的资料”作为学科的基础。因此,“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成为两个学科共同的规范。从上述视角看, 方志一方面在时段上是涵盖古今的, 在当代的时段内, 更有可能和社会学相借鉴; 另一方面方志是史学社会学都需借重的文献资料。

社会学的视角看, 方志首先是实地研究中快速获悉地方历史脉络最为重要的资料, 其次是社会变迁研究中甚为珍贵的纵贯资料。尤其是它的历史时间跨度多为二十年, 乃至数十年, 正符合布罗代尔所划分的长时期——中时段——短时局这不同的历史变迁区间的“中时段”的含义。

社会调查应该是方志编纂中一个重要的资料来源


首先, 社会调查资料可以视为一种当代史料。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领域了解和获知社会现象的特有手段, 社会学研究产生的资料可以充实方志研究的史料。和旧方志不同, 当代方志有大量的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资料。现在各类的统计调查资料成为了解社会现状的重要信息。

其次, 目前方志编纂中可资利用的调查数据资料正逐渐丰富起来。至少有: 1 各地方统计部门根据人口普查、年度人口抽样调查、住户家计调查、经济普查、专项调查提供的数据资料。2.各政府部门的常规统计资料, : 计生部门的人口变动统计;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劳动就业统计、失业登记统计、社会保障覆盖面统计; 城建部门的居民住房状况统计等。3.各类学术调查数据资料, : 中国社科院的百县市调查、农业部农户定点调查、华中科技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农村调查。4 其他各类社情民意调查, : 政府满意度调查、生活期望调查、幸福指数调查等。这些调查数据资料如果可以纳入方志编纂的内容中, 将大大提升其资料价值。

社会统计调查资料引入方志领域存在的问题

( ) 选用与取舍。当大量统计调查资料可资利用之时, 由于方志编纂者并不一定是统计调查专家, 因此数据资料的取舍则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统计调查数据资料的选用, 首先要看其价值意义, 不能说明问题, 不能恰当、如实地反映相应的社会现状的调查资料, 则不必选入。在内容方面, 应该优先考虑采用客观性数据。此外, 还要关注数据的来源, 察其权威性。这方面要了解调查的设计者、执行者、分析者的资质和水准。一般而言, 政府统计部门的调查数据往往具有最高的权威性, 其次为大规模的、规范的学术调查。媒体机构的调查资料要慎用。

( ) 指标与规范。方志中引入统计调查数据作为纵贯资料以考察社会变迁, 首要的是要有在时序上可资比较的功能。为此, 就要考虑选择哪些指标来描述社会变迁的特征。这方面可以参考、借鉴政府统计部门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的相关内容, 构造好方志中统计调查数据资料的指标框架。

( ) 费用与成本。统计调查和社会调查都是花费较大的项目。如果由方志编纂部门独自发起, 则在财力和人力上都力所不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规定, 只要是政府出资的公共性调查研究, 其数据资料应该予以公开。国内目前普遍还是数据资料部门、课题组所有, 常不关注数据信息资源的推广和应用。因此应该尽早建立政府部门统计资料、学术调查资料资源共享机制。

目前方志编纂中的若干问题

( ) 方志与年鉴的关系。从社会研究的角度看, 方志和年鉴的区分就是纵贯资料和横断面资料的区分。前者要在资料的基础上, 表现出发展的趋势、脉络, 无此则无以为“志”因此希望方志能够以主要资料、指标性资料为骨, 以典型性、代表性事件或事例为肉。细节性资料可放在年鉴或年鉴汇编之中。在方志中可通过加注、参见年鉴等方式, 将方志与年鉴关联起来。

( ) 分类的视角。目前, 官修史志在架构上受部门、行政划分的影响颇大, 一些原本清晰的叙事脉络, 却往往被部门、行政归属的格局限制住, 妨碍了史志表述的丰富性。如首轮《石景山区志》中对于该区工业的描述, 受制于区属、部属、市属这样的行政等级, 难以令读者体验到自近代以来电力和钢铁两大支柱产业对石景山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巨大推动作用。类似的状况, 能否考虑有些体例上的突破?

( ) 资料的来源。目前方志中以政府部门资料为多, 难免带有工作总结、汇报工作式的烙印, 大大降低了可读性。能否考虑开拓一些新的资料来源, 如新闻媒体、事件案例等。在表述体例上, 可借鉴国外新闻史表述的方式, 加专栏来凸现典型、细节事件, 使之血肉丰满。


( ) 特定历史时期记述的详略与侧重。如日伪时期, 虽然那时北平处于被侵略、被殖民状况下, 但是否除了抗日就不能写当时的经济建设、城市开发和民间生活? 同样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时期也应该如实地记载, 以便后人对那些时代有更细致深入地了解。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93281ca98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8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