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文化的创造者--------我的儿童观

2022-04-11 10:23: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儿童是文化的创造者--------我的儿童观》,欢迎阅读!
儿童观,创造者,儿童,文化

儿童是文化的创造者-----------我的儿童观

我国古代的老子曾认为圣人精神状态宛若婴孩,他的着眼点在于婴孩生命天人合一的自然状态。在西方,《圣经》的作者假托耶稣的口吻,指出在天国里的都是像孩子一样的人,这种隐喻、象征的说法与老子似乎不谋而合。

但总体来说,在人类历史上,儿童一直被看做小大人,也就是说,儿童只是在量上与成人存在差异,没有看到儿童与成人有质上的差别。直至两百多年前,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儿童不是小大人,他有着独立的不同于成人的生活。卢梭的这种观念被称为发现儿童儿童的发现

20世纪确实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关注儿童的世纪。许多人士提出向儿童学习,实际上就是希望成人能关注儿童文化,从儿童的文化中汲取营养。

艺术领域,毕加索曾提出向儿童学习,他的多元视角和多变的表现方法显然是受儿童影响的。克利羡慕儿童作品的那种自然流畅和开放的精神,他说他的画不如他年幼的儿子的画,他希望自己能像他3岁的儿子那样作画,像水流淌一样的自然。西方的马蒂斯、中国的朱屺瞻等一大批艺术家亦有相似的观念。

在心理学领域,皮亚杰通过对儿童认识发生的研究而建立了发生认识论。他的研究方法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皮亚杰还认为儿童是哲学家。同皮亚杰一样,科尔伯格把儿童看做道德哲学家,他认为儿童有其自己的不同于成人的道德观念。 哲学领域,美国哲学家马修斯曾对儿童与哲学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研究,儿童的哲学智慧给予高度评价。

文学领域,20世纪的文学对儿童有了更为广泛的表现。泰戈尔《新月集》对童年生活进行了深刻透析,冰心、贾平凹、池莉等一批作家甚至认为成人都应以儿童为师。一些作家甚至将儿童生活当做成人价值失落后重新寻找人生意义的启示者。

社会学领域,有的学者近年来提出文化反哺的概念。

教育学领域,杜威、蒙台梭利等人提出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理念,主张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坚信儿童的发展潜能。 纵观历史,可以看出,对儿童生活和儿童文化的深入认识实际上是教育学发生革命性变革的根本依据。

儿童文化之所以能够反哺成人文化,这是由儿童文化的以下特点决定的: 儿童的精神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过去的文明历史的复演。在进化过程中能最终保留在个体生物学层面(基因)的人类精神,肯定是最有利于种族生存与发展的最灿烂最有价值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精神文化,所以儿童携带着的这部分潜能在现实文化的冲击下,表现出神奇的美、巨大的创造性和无尽的可塑性。 儿童与成人相比更少产生人性的异化。儿童的生活不像成人那样刻意追寻规律,所以不受规律束缚。他的生活是听任自然的,所以是合规律的,因而能够天真烂漫,自由自在。儿童的生活不像成人那样追求功利,而是率性而动,所以事事有收获,天天有长进。他的生活不追求目的而又暗合了人生的大目的。也许正因为如此,老子认为最有智慧的圣人的心灵状态宛若儿童。

然而,成人往往小觑儿童。成人对儿童最正统的看法是,他们在形体上比我们小,年幼无知,不通世事,调皮捣蛋……“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成为众所周知的民间智慧和教育准则,于是,成人相应的态度自然是应当对他们严加管教。童的世界给压抑了,儿童被迫成为成人文化的囚徒。


儿童对成人有依赖性,他们只有通过成人的照料和教育才能长大成人。这种观念并没有错,然而,如果看不到儿童文化也有超出成人文化的成分,也有成人文化不可媲美的内容,那么这种观念便不能称之为完满和全面。儿童通过接受教育而从成人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而实现成长。而成人也可以从儿童文化中寻觅人性的自然根基,从而使成人文化建立于人性的自然根基之上,由此可以避免异化。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应当在教育背景里实现互补与融合,从而实现相得益彰。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9f8c99d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f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