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代乐、舞、戏的发展——以《盛世余音》为例

2023-03-08 16:38: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汉代乐、舞、戏的发展——以《盛世余音》为例》,欢迎阅读!
余音,汉代,浅析,盛世,发展

浅析汉代乐、舞、戏的发展——以《盛世余音》为例

摘要:汉代是国力强胜,经济发达的封建社会初期,艺术在这样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四川博物院展出的《盛世余音》陶俑重现了汉代音乐蹈,从《盛世余音》展出出土的大规模乐器、舞者、俳优等陶俑的种类和姿态可以看出,汉代艺术较先秦有了巨大的飞跃,日趋多样化、专业化,也表现出汉代对乐、舞、戏的重视以及艺术自身发展的繁盛。汉代百戏艺术的出现与发展对中国古代艺术及中国戏曲的发展做出了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本文从解读四川出土的汉代陶俑《盛世余音》的角度,浅析汉代乐、舞、戏的发展。

关键词:汉代;盛世余音;百戏

处于封建社会上升初期的汉代,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下,经济得到良好发展,较先秦时期形成了一个巨大飞跃,在如此优越的局势下,宫廷宴飨、贵族女乐、民间祭祀、丧葬仪式等活动中,音乐、舞蹈、戏剧的出现和发展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和丰富。在汉代,民间俗乐取得了合法的地位,成为宫廷宴飨娱乐的重要内容。

汉代开始出现音乐、舞蹈、幻术、武术、杂技、滑稽表演等多种民间技艺融合而形成这种综合性的表演形式,百戏也可称为角抵戏。乐、舞、戏被广泛应用于汉代上流社会的各种宴飨活动中,是财富及身份的象征,也是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一般官僚、地主们也会在家设宴,欢歌不歇,华乐流转。这也使汉代女乐的规模大大增加,音乐舞蹈、戏剧的表演水平和内容形式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四川博物院展出的《盛世余音》(如图一)陶俑,重现了汉代人民艺术生活的盛况。汉代陶俑是汉人死后随棺入土的殉葬品,代表其身份地位以及其在世时的生活和期许、愿望,雕刻的陶俑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马车轿子到侍卫奴隶,从家狗餐食到歌舞百戏,应有尽有,无所不包,通过陶俑反映了汉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盛世余音》中展出的陶俑是在成都从多个墓室挑选组合成的场景,有乐器、乐舞佣、说唱俑等,姿态不一,栩栩如生。在陶俑的后方是一副宴飨图,图中展现出当时乐舞场面的盛大,同时图中右下角的石阙和右上角的厨房忙碌场面也反映出汉代人一方面在于神仙幻想,阙便是升天之门;一方面执着现实,厨房便折射出生活安逸满足。汉代人把自己生活的愿望、希望和梦想通过陶俑的方式都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

一、《盛世余音》中的乐器

《盛世余音》给我们呈现出一场汉代的演唱会,左右两边便是汉代的音响设备:像衣架一般的编罄以及如铃铛似的编钟。出土的陶俑里,有抚琴的仰天大笑陶醉其中的古琴师、有手舞足蹈的鼓手、吹箫者、手持琵琶搔首弄姿的乐舞俑等,他们无一例外都是面带笑容的,正如俗语常言道: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可见,古往今来成都人们的幸福感一直都位居高位。这些在成都出土的汉代陶俑正是所谓天府之国的真实写照。

乐舞艺术在汉代的繁荣发展,是促进汉代音乐的重要因素。汉代人通过乐器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汉代乐府的建立对当时的乐舞、百戏的繁荣及中国音乐艺术的后代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盛世余音》中的舞蹈


从在出土的陶俑以及墙上的画卷可以得知,在乐舞池中央,有多位舞者舞袖执巾而舞;在图中的右下角,两个人在表演杂技。场面热闹,舞者随着音乐载歌载舞。这正是百戏舞蹈的表演形式。汉人同样喜好用舞蹈的形式以舞代言,即兴而舞。

汉代舞蹈纵向继承了楚舞的舞蹈风格,以折腰、舞袖为风格特征,轻盈曼妙为风格基调;大量吸收了同时代姊妹艺术以及边地外域的舞蹈,进行横向充实,主要借鉴杂技、武术、幻术等方面;形式美的特色则表现为相互对立统一的审美形态:古拙与新巧,厚重与轻柔。 三、《盛世余音》中的表演

俳优歌舞杂奏也是对百戏的一种解释,《汉书?霍光传》载:击鼓歌唱,作俳优。师古注:俳优,谐戏也。在《盛世余音》中的陶俑中,左右两侧及中间部分都有一些身材相对较小,情态夸张,形态滑稽的陶俑,正是俳优,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释为,即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表演。汉代人用以形写神、高度概括的手法,抓取俳优说唱表演动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瞬间,让那一瞬间成为了永恒。

说唱俑与乐舞佣的出土,表现了汉代歌舞百戏艺术的繁盛发展,对中国歌、舞、戏剧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和积极意义。 结语:

观四川省博物馆展出的汉代说唱俑、乐舞俑、车马佣等等,我们可以了解到汉代人当时的精神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陶俑艺术以雕刻的手段立体地再现了汉代乐舞百戏的艺术式和特点。汉代陶俑的姿态形式说明了乐舞百戏已经呈现出中国戏曲艺术的雏形,而戏曲正是融合音乐、舞蹈、美术、杂技、武术、文学艺术精髓,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融汇,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形式。音乐舞蹈在汉代与各种表演艺术高度融合,在汉代的乐舞百戏中,汉代的乐、舞、戏等艺术为中国戏曲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中国戏曲的发展道路上占有重要地位。

四川博物院展出《盛世余音》中的陶俑反映了汉代人的社会生活、精神文化世界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用艺术化的方式记录下了当代乐、舞、戏的繁荣与发展,同时也为后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铺垫和贡献。 参考文献:

[1]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苏翔.浅析汉代百戏与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关系[J].戏剧文学2016 [3]吴金宝.汉代画像石中的戏曲元素[J].戏曲艺术2007

作者简介:王欢(1996.07.16),女,四川省乐山市,2019级在读研究生,戏剧,方向:戏剧影视表演与创作。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a70217a0e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7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