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城市化”教学反思

2023-04-06 23:07: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完整版)“城市化”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整版,城市化,反思,教学

城市化教学反思

学生对城市化这一节课中大量资料表现出较大兴趣,但学生对统计图表往往缺乏正确的分析方法,而城市化的重难点知识就体现在课本中的图表中,教学过程中需加以引导,是直接得出结论,教学内容由浅入深,使学生在回答老师设计的多层次的问题过程中不知不觉了解了城市化;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表象的、片面的,如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学生难以理解,会跟中期阶段的郊区城市化混淆,教学时需要帮助学生找到他们理解的误区。

城市化这一节课共有两课时的内容,从教学设计的初稿到上课以后的补充修正,前前后后经过了很多次,其中同备课组的一些建议对我润色这篇设计帮助不少。其次我也花了很多精力对教学设计的步骤、思路进行了分析评价,并通过表格的形式把它展现了出来,通过对教案的设计动机与教学方法的分析使我对教案的设计多了一些新的认识,这些认识已经超出了城市化这篇设计本身,可以为我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很多改革性的帮助。

一、由于一开始案例设计分析和单纯的教学设计是单纯的叠加,我的设计与分析刚开始完工时共有8000多字,即有详细的教学设计又有详细的教学案例分析,后来我把案例的每一环节仔细斟酌并删减,一些过多的细节,层次太多的设计,一些在表达时有些面面具到,而且有些师生问答的细节都删了。经过这一过程,我发现我在面对具体问题的设计时思路宽了,我深切的领悟到了每一块教学内容可以有很多种上课方法,面对不同的学生,即使是同一问题也可以有很多种问法,或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设计的层次也可以不一样。对我来说没有哪个教学内容的设计敢说是最好的,即使当时是最好的,但过了一段时间就不一定了,即使对这个班的同学是最好的,但到了那个班就不一定了,有了这些想法,我在设计教案时就不再过多的纠缠于细节,比原来更注重整体的把握,这对我这个平时备课过分追求细节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对别人来说可能很简单的道理,对我来说却是一个很大转折的开始。

二、原先我以为教学案例的分析评价只是理论性的,没有多少实践意义,后来,我通过多次思考把教学设计的每一步进行分析时,我发现我的教学设计因为有了理论的支撑,


就有了科学规范,也对我以后教学设计的目的性有了很大的帮助,至少每次教学设计时我都会不自觉的问一句,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实际效果,能提高学生的什么能力,慢慢的我开始真正明白教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原来就是平时教学的一种思考结果,并不是自己想的多么遥不可及的东西。那些经过自己反复思考的教学方法其实是宝贵经验,可以把它升华成理论并成为一种固定的方法,以免后面备课时走很多的弯路。我想如果坚持这样做我的教学设计会慢慢的走上成熟,教学理论也会慢慢形成。

三、本节课在与学生互动探究城市化过程中,学生引用了一些身边的例子。如有同学说他们的爷爷奶奶,到了城里生活不习惯,生活观念与城里人很不一样;也有同学说原来他们家有不少农田景观的,但现在基本没有了,连他们家的房子也要拆迁了!还有同学说到他们家旁边的河流比较黑,就是因为他们家后面的印染厂,说到这个时很多同学跟在后面响应,都对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深有感触。对他们的想法我给予了肯定,同时为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我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结合实际写一些关于城市化方面的小论文,为城市化的积极发展发挥力量。他们很乐意,四个班级有六十三个人投了稿,看看他们的论文,虽然有些比较稚嫩,但他们表现出来的对周边环境的担忧,对城市化影响的关注很是让人感动,一些文笔好的同学论文水平也很高,措词也很激烈,我选择了几十篇论文参加地理小博士论文比赛,他们很是兴奋。同学们的积极参与给了我很大鼓励,平时多加积累,把自己平时的点滴感想记录下来,相信这是一个值得坚持做的事情!

四、当然备课过程中我也有一些缺憾,比如受学校资源的限制,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搞课外活动,同时也由于本人水平的限制课堂视野还是狭小了,虽然此前我也搜集了一些资料,但总感觉地理课堂开放度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活。尽管有很多不足,我还是给予自己的课堂很多积极的评价:如本节课老师引导比较恰当,问答式教学法让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氛围较好;从引入到教学内容,最大的亮点就是一切非常流畅、自然,没有刻意的引入和过渡;把教学内容作了小小的调整以后,教学过程显得一气呵成,如由世博的主题谈到城市环境,让学生先对城市生活美好环境的向往,再对比眼前的环境,又让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b0f97318c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9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