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发展历史

2022-12-05 06:26: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社会学发展历史》,欢迎阅读!
教育社会学,发展历史

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史

11教育 温馨 11033026

概念

教育社会学sociology of education)

研究教育 社会 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 教育 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 会学 分支学科。

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 科学 中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边缘性的分支学科。

在中国发展历史

中国 古代学者很早便注意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孔丘 就提出过“庶、富、教”的理论,注意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学记》 所载“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也表述了当时对教育与社会 政治关系 的基本认识。

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项专门学问来研究是从近代西方开始的。 美国 1883年出版 社会学家 L.F.沃德著《动态社会学》一书,内列 教育与社会进步之关系” 专章。他认为人类有足够力量控制自然力和社会力以达到社会进步的目的,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1899年出版社会学家、教育学家 J.杜威 著《学校与社会》一书。他认为,学校制度的改变深受社会进化历程的影响,儿童学校生活应是自然、社会及个人三者的融合;教育的浪费在于学校与社会实际脱节。 法国 1922年出版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旧译杜尔干)著教育社会学》一书。根据他的观点,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是年长的一代给未能适 社会生活 的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发展其生理、智慧和道德三类品质,使其适应政治社会和具体环境对个人提出的要求。”他认为“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把人从 个体 人转化为社会人,通过这个过程把儿童与社会联系起来。他还认为教育思想和 课程 是由更广泛的社会秩序决定的,而社会的继续生存又依教育这个基本因素。学术界一般认为迪尔凯姆是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

20世纪初,教育社会学进入扩展时期。在美国,曾任 华盛顿大学 校长的社会学H.苏扎洛于1907年正式开设教育社会学课。1916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设立教育社会学系。1917年,出版W.R.史密斯著 教育社会学概论 这是第一本讲授教育社会学 教科书 1923年,美国正式成立教育社会学学会。1927 年, E.G.佩恩创办《教育社会学杂志》。此后,这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发展更快,并以美国为中心,日益推广到其他各国。

中国的发展情况


在中国,教育社会学发展较晚,1931年雷通群著《教育社会学》一书出版,曾列为大学丛书(教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对 马克思主义 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和关教育基本问题的探讨,为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 科学基础 。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指导下,需要根据中国社会主义 政治 制度, 经济 发展水平,地理人口状况, 历史文化 传统等特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社会学

研究领域

综观外国各派学者的观点及研究情况,教育社会学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社会结构 教育的关系。主要研究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以及与文化的关系。点是研究教育与经济、政治制度交互影响问题和教育促进社会变化的可能性问题。 许多学者认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明显地影响着经济制度中的职业组合和人力结构,而这一变动也必然影响到教育。例如,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由于自动化生产的发展,对工程师与技工的需求剧增,非技术工人的需求锐减。这就影响到教育制度的变化,必须发 职业技术教育 以保持社会职业结构的平衡。

一些学者研究了社会阶级结构对人格发展、学业成就、理想抱负的影响。他们认为: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态度, 学生 在学校参加活动的多少,中途辍学的可能性多大,理想抱负的高低,甚至学生的语言特点都与他们的社会阶级 背景 密切相关。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育也可以反过来影响社会阶层的变动,使一些人因受教育状况不同而改变其社会地位。 一些学者认为,社会 政治结构 教育有密切关系。教育的贫乏落后,往往是政治专制落后等弊端产生的原因之一。教育的兴旺发达,又常是政治开明,社会进步等等的促成因素之一。总之,有什么样的国家政治制度,往往也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②社会化过程与教育的关系。社会化过程,即儿童逐步学得所处社会的行为规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与教育关系的研究中,主要研究家庭、集体、学校的 教育功能 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一些学者认为,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个主要单位。经过家庭培养初步具备和形成的知识状况、习惯行为、态度及其他 人格(个性) 特征,都会影响其日后对社会的 适应 家庭的经济地位、子女数量、成员间关系等都影响 儿童社会化 的倾向。

一些学者认为,在集体里,特别在一个同辈集体里,由于各成员间没有年龄、声望、地位、成熟性的差别,不必勉强接受他人的观念态度,有较多的心理自由,因而对儿童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在这里,可以自然地相互学习,获得各种身心上的满足,使不同家庭地位的儿童互相影响,获得新的生活经验,从而影响儿童的生活抱负、学习方式及人生态度。 学校是社会的主要团体之一,是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对于下一代的要求,是造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格品质的专门机构,它对儿童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很大。 一些学者认为,家庭、集体、学校是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单位,三者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对于促进人的社会化有深远意义。

社会变迁 教育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已形成 3种不同看法:a.认为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b.认为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反映。教育是一种适应性制度,随社会之变迁而变更。社会变迁是因。教育调整适应则是果。c.认为教育既是一种社会变迁的动因,又是另一种社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b3bdd6dbe23482fb5da4c1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