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趣杂谈———中国鸡文化

2023-02-16 23:35: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鸡趣杂谈———中国鸡文化》,欢迎阅读!
中国,杂谈,文化

鸡趣杂谈———中国鸡文化

作者:李建萍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 2017年第6



今年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生肖鸡年。我国传统社会常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作为祈年的美好祝愿。鸡作为“六畜”之一,是怎样被我们的祖先从野生的原鸡逐渐驯化选育而成的;又是怎么走进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我们餐桌上的重要食物;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的符号含义是什么……让我们聊聊鸡那些事儿。

鸡的驯化和养殖历史

今天我们餐桌上食用的家鸡,是由野生的原鸡驯化而来的。原鸡是鸡形目中的雉科鸟类,原产于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中,约800 万~900 万年前出现在地球上,现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北部、东北部及东部,东南亚苏门答腊及爪哇,中国的南部和西南地区。雄鸟体型较大,羽毛艳丽,生性好斗;雌鸟较小,体色单一。原鸡栖息于海拔1000 米以下的热带森林、次生竹林中,集群生活。

原鸡属包括红色原鸡、灰纹原鸡、黑尾原鸡和绿颈原鸡。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家养鸡是由灰纹原鸡与红色原鸡杂交得来的。原鸡现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云南、广西至今还分布着大量的野生红色原鸡。由于原鸡的啼叫声和云南当地“茶花两朵”的语音相似,所以云南当地百姓又叫它“茶花鸡”。

早在8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华夏先民们捕猎食用原鸡。在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都发现过原鸡属鸟类遗骨,说明原鸡在长江和黄河流域都有分布。在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河南省新郑裴李岗、山东省滕县北辛等较早的遗址中也都有家鸡遗骨出土,可见鸡的驯化年代在我国已有8000 多年历史,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记录。在南北各地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都有鸡骨或陶鸡出土,证明鸡在当时已被各地人们驯养成功,成为主要家禽。

春秋战国时期,鸡已成为六畜之一。先秦著作中经常提到“鸡狗猪彘”“鸡犬之声相闻”,说明鸡作为肉、蛋食源已被普遍饲养。江苏省句容县浮山西周墓中出土了一罐鸡蛋,河北省石家庄市庄村出土过战国鸡蛋()。《孟子·梁惠王上》在谈到小康家庭的标准时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说明鸡和猪在个体农民家庭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是农家普遍饲养的家禽家畜。《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中有“鸡栖于埘”“鸡栖于桀”的诗句,表明当时养鸡还属于原始的放养状态,但已知在土墙上凿洞为鸡作巢,砍伐小木桩供鸡栖息。

有关禽种的分类,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多有记载。最早见于公元前369 年至前286 年庄周著的《庄子》:“越鸡不能伏鹄卵,鲁鸡固能矣”。说明当时已经形成小型的越鸡和大型的鲁鸡。公元3世纪晋人郭义恭所编写的《广志》,对不同鸡的名称、产地、习性、用途等都有描述。经过漫长的驯化和饲养,在公元前我国古代家鸡品种见于古籍记载的,就已经有越鸡、鲁鸡、蜀鸡、郓鸡、艾鸡等。春秋战国时期,已掌握了适宜家禽配种的季节。《越绝书》说东周时越王勾践在锡南山辟有“鸡山”,吴王在姑苏楼门外建有鸡坡(鸡场)。秦汉时,长江下游一带已经出产鸡种、鸭种。

汉代的养鸡业更加发达,从各地出土的形态各异的汉代陶鸡和鸡舍模型上看,汉代已普遍实行舍饲喂养,家鸡形态与现代家鸡已无二样,饲养业成为汉代家庭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地方官吏都提倡农户家养鸡,黄霸任颍川太守时,规定所有大小地方官吏必须饲鸡养猪;僮


仲任南阳县令时,也规定农民每户养四只母鸡和一头母猪;龚遂做渤海太守时,鼓励农民每户养五只母鸡和两头母猪。汉人刘向著的《列仙传》中,记载了河南偃师农民祝家祖孙数代人养鸡百余年,“卖鸡及子得千万钱”的养鸡致富故事。

早在先秦时代,我国就有了“相鸡术”。《庄子·逸篇》中记载的“羊沟之鸡,三岁为株,相者视之,非良鸡也”,是关于相鸡术的最早记载。此后《隋书·经籍志》还提到有专著《相鸡经》。相禽的目的是选种,这其中需要掌握一定的品种繁育知识和技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养鸡技术更加成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的《养鸡篇》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养鸡文献。《养鸡篇》提到了鸡的不同品种,种鸡的选择,以及肉用鸡和产蛋鸡的饲养方法,等等。有关养鸡经验一直沿用到宋、元时期。经过2000 多年来的倡导,直至今天养鸡依然是广大农村饲养的主要家禽和副业生产之一。

我国家鸡经过漫长的培育,选育出了很多优良的地方鸡品种,其中肉用品种和肉卵兼用品种多产于中国东部地区,如浙江萧山九斤黄鸡、江苏南通狼山鸡、上海浦东鸡、浙江萧山鸡、绍兴越鸡、山东寿光鸡、辽宁庄河鸡、湖南桃源鸡、广东竹丝鸡、清远三黄鸡、海南文昌鸡都很著名。这些品种优良的鸡更是做佳肴的原料,是中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大菜。“鸡”与“吉”谐音,节日餐桌上有了鸡,便有了好口彩,蕴含着吉祥圆满的寓意。

鸡俗鸡趣———鸡的文化含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鸡是一种身世不凡的灵禽。凤的形象来源于鸡。传说鸡为日中鸟,鸡鸣日出带来光明,能够驱逐妖魔鬼怪,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时报晓,是信德。

中国古代重视祭祀礼仪,往往将最好的东西供奉神灵,谓之“献食”。“六畜”是用于祭拜的用品“牺牲”,作为六畜之一的鸡当然也在其中。鸡在商周时期已成为祭祀品,河南安阳殷墟已发现作为牺牲的鸡骨架,鸡用作祭祀的牲物有唤魂、分阴阳之职。古人认为鸡和鸡血具有驱鬼邪、祛灾祸的作用。

在计时器尚未发明之前,鸡在古代最重要的作用是报鸣,被称为“报时神”。在传统农耕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鸣将旦,为人起居”,以公鸡报晓来判断天明与否,故雄鸡有“司晨鸟”的美称。

鸡喜欢搏斗打架,因此也有勇敢善斗的象征意义。斗鸡是一种利用雄鸡的好斗习性赌胜负的民间传统娱乐习俗。中国是世界上驯养斗鸡的古老国家之一。在2000 多年前,斗鸡已成了皇室贵族的主要玩物。

唐宋时期,斗鸡之风曾经发展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上至官宦富家,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喜好斗鸡,常常观者如墙,不惜倾家荡产。唐朝以后,斗鸡又推广到军中,用以激励战士的勇气,提高兵卒的斗志,其意义几乎可与骑射比武相比。斗鸡之风又被传到日本、老挝、越南、菲律宾、泰国等国。现在,斗鸡在东南亚各国仍然很受欢迎。

斗鸡是我国古老的鸡种,有漳州斗鸡、中原斗鸡、吐鲁番斗鸡、西双版纳斗鸡四大斗鸡。斗鸡体型高大魁梧,体质健壮结实,体躯长,形似鸵鸟身。喙如鹰嘴,颈长,胸部发达,羽毛浅薄,颈粗壮且长。中国斗鸡是我国珍贵的家禽品种资源,也是我国家禽的稀有基因之一。《鸡谱》是清代一部关于斗鸡饲养的图书,是迄今所见唯一的中国古代养鸡专著,有《论头》《论冠》《论眼》《论鼻嘴》等15 篇,论述了斗鸡外貌的鉴定、良种的选配繁育,以及斗鸡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等,是对中国古代养鸡经验的总结和发展,对现代家禽饲养仍有指导价值。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b40ee6c94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6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